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新聞導毒:兩岸如何脫離美元陷阱

雖然答應人幫忙解說這篇幾乎一無是處的社評,但老實說,這篇社評真的寫得太糟糕了,糟糕到沒有辦法主題性地評論,所以只能採取評論別人文章時,最糟糕的做法:逐點攻擊。這樣的做法會讓觀文為文者有此文被人批評地一無是處之感,但這篇社評實在太爛了,爛到只能這樣做。




《華爾街日報》最近在報導中,指出了兩個令中國頭疼的金融問題,第一個是人民幣國際化副作用,第二個就是因持有美債掉入的「美元陷阱」。這兩個問題看似不同,實際上關係密切,互為表裡。「美元陷阱」不但是中國在金融上的大難題,也一直是台灣的隱憂,兩岸都亟需解決之道,但是該走的路卻不一樣。
喔,是嗎?這說法真新鮮,因為所有的經濟學家幾乎都說這幾個國家是在根本上犯了同樣的大錯,就讓我們看看這篇社論要說什麼。
     大陸《經濟參考報》報導,人民銀行自2011年7月中旬起,基於「當前宏觀調控和穩健貨幣政策背景」的考慮,暫停受理境內企業直接從境外銀行融入人民幣之業務。人行這個措施顯示,人民幣國際化及跨境結算的推動,開拓了國內外利差的獲利管道,加速熱錢湧入大陸。外匯儲備因此反而增加,與推動跨境結算的預期效益剛好相反。
第一段就犯了統計相關誤為因果的錯誤,人民幣境外結算以及各種國內的資本管制行為,都是能減緩漲勢的,但QE2實在造成美元跌勢太兇,人民幣要跟美元競貶也就只好大買美元。這篇社論僅看表象,完全無視最基礎的國際金融理論的研究方法能戳破此一幻象,甚是可悲。     
面對美國剛剛結束的債務上限風暴,大陸出現許多脫美債的聲音。如果在拋售美債的同時,大陸金融當局無法將資金轉入其他市場,將美元換回人民幣就會使其升值,迫使大陸像南韓及泰國一樣,買回美元阻升人民幣。這樣的陷阱,台灣也深陷其中,雖然沒被《華爾街日報》點名,但是兩岸掉入的是相同的陷阱。
     美國聯邦公債中超過3成是由外國人所持有,主要原因無他,就因為美元是最重要的外匯準備貨幣。這個市場在美國經濟以及全球央行多年加持之下,成為全球唯一可胃納10兆美元以上的債券市場,5倍於德國及英國公債市場規模的總和,10倍於規模更小的黃金市場。雖然美元外匯準備資產之世界占有率,已從10年前的70%降至今日的60%左右,但是美元仍是所有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最愛。因此掉入「美元陷阱」的不在少數,但是大陸被套住的美債金額最高,而台灣所陷入的資產占GDP比例最高!
又是典型對儲備貨幣無知造成的論述。自從布雷頓森林體制崩潰後,各國就沒有必要性儲備大量美元當作外匯儲備,中日兩國之所以繼續大量買進美債,為的是消化央行進行競貶行為時,大量發行本國貨幣而買進之美元,美債是美元可交易資產中交易量最大最容易做好分單購置(就是把要投資的資金切小,以避免自己的買進量太大把資產炒高而買貴)的標的物。 
這二十年來任何一個試圖透過拋售儲備以干預拉高本國貨幣價格的國家,都告訴我們不論你有多少儲備,只要打算干預在一個偏離市場認知的價格,都可以在一個月內燒的乾乾淨淨,而這種拋匯行為會同時在短時間內大量緊縮本國貨幣,一下子摧毀本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外匯儲備這種根本只是干預匯價的副產物的垃圾,越多越是麻煩,真正會需要的外匯準備,是IMF在推動的特別提款權(SDR),但這種東西除了用來平衡交易量失衡時造成匯價脫離均衡外,一樣會造成同樣的拋匯效果。
    對於台灣而言,經濟已經逐步降低對出口之依賴,但是新台幣地位過低,與各主要貨幣間無法建立獨立匯率,必須經由美元轉換。因此,台灣要脫離對美元或美債的依賴,可行的管道不多。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基本上與新台幣和美元間的匯率關聯不大,而兩岸之間貿易幾占台灣對外總額的一半,所以人民幣是台灣出脫美債資產的最好出口。雖然大陸國債市場仍不發達,但是銀行利率高出台灣不少,市場胃納也在快速增加。人民幣的升值潛力,正好抵消美元走弱的風險,也彌補人民幣商品不足的缺點。賣掉美債轉入人民幣,不會引起台幣的大幅升值,是救台灣脫離「美元陷阱」最便捷的做法!
賣掉美元轉成人民幣,其實是完全一樣的結果,因為人民幣同時緊盯美元,結果就是台灣轉盯人民幣。然後會發生更恐怖的事情。由於中國國債交易量太低,而且人民幣並不是資本自由流動之貨幣,購置人民幣資產將會使我國的主權資金身陷巨大的流動性陷阱,根本是自找死路。做這種建議,真不知道居心何在。
    大陸可選擇的解決方法,跟台灣完全不同,因為人民幣直接與各主要貨幣兌換,無需經過美元。但是大陸的外匯準備資產過於龐大,想把美債轉成其他國家公債,選項不多且市場規模有限。雖然國家外匯管理局已於今年1月,停止了「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出口所得外匯於境外直接使用,但是在2011年4、5兩個月裡,中國依舊增持了76億及73億的美國國債。
     中國國債利率與美國相當,人民幣又持續對美元升值,所以取代美債的存放工具,報酬率必須能夠抵消美元貶值的損失。除了公債之外,只有股票市場才能容納中國大陸的龐大資產。2010年全球股市之股票總值略低於50兆美元,美國的兩大股市總值即占了20兆,亞太區總共約值15兆,而歐洲也有11兆左右。中國的中央投資公司,以及各國之主權基金,基於股市的規模及報酬,在各主要市場進行直接或間接投資。但是中投卻虧損連連,原因在於未掌握主權資產的管理要領,中國注重人治忽視法治的陋習,也促成了中投的失敗。
中國時報社活在平行世界嗎?中國國債利率與美國相當?我今天才知道原來一年期公債利率3.6%,跟十年期公債利率2.6%叫做相當。當然,按照這篇社論的說法,人民幣報酬率更高當然好,因為他前一段說要投資中國國債取代美債嘛。
   大陸應該學習退休基金的操作方式,也效法台灣政府基金委外操作的模式,投資於抗景氣循環的股票基金,才能避免重蹈中投的覆轍。股票基金較無個別風險,選擇上不易產生弊端,適合大規模主權資產長期持有。民生消費、健康醫療或基礎建設等基金,不受景氣循環所影響,防禦色彩濃厚,巴菲特就特別看重它們的風險分散功能。
大規模主權基金有其優點,淡馬錫跟阿拉伯系國家,就是利用主權基金進行諸多戰略投資。事實上,中國政府亦是如此使用,問題在於,中國執意盯緊美元,買進的美元速度實在太大難以消化,他們試圖透過買進日本公債來分散投資,但日本公債與日圓交易量實在難以相比,一下子就造成日圓狂漲。中國這三年來利用主權基金跟國企四處投資,變四處創天價,用黃金價買垃圾,被各國嘲笑至極。比如利用主權基金購買這篇社論說的"對抗景氣循環"的日本股票,這三年來只有慘賠可以形容,這就是主權基金最大的缺點,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資產配置,還是以美債為主,其他只是聊勝於無。
     兩岸金融當局,只要有決心戒掉美元的癮,絕對可以找到適當的管道。兩岸人民應該擔憂的,是金融當局的故步自封,而不是美元的陷阱!

要戒掉美元的癮只有一個根本,不要干預匯價就好,沒有任何人規定你一定要有天文數字般的外匯準備規模。這篇社論長篇廢話,卻不敢提此事,甚是可笑。

最後,分享一篇中國金融業對人民幣擺脫美元陷阱的看法。實際上,內容完全跟這篇可笑的社論相左,人民幣想做的,就是儘可能擺脫必須干預匯價才能存活的可悲經濟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