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為什麼不「支持」核電?

為什麼要「支持」或「反對」核電?


你支持兩性平權、男女參政權應該平等嗎?在這個時代,不是二十世紀初而是二十一世紀初,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想要用太多論述來說明理由,因為這些理由早已深化為民主價值,根植在心中。

你支持公共場合禁菸嗎?或許就不是那麼一定了。會有人提出外部性的概念,認為放任不能得到社會最適,但反對禁菸的一方又可能提出,只要人們能正確認知放任吸菸是在傷害自己的健康、進而不再去給客人抽菸的店家消費,那麼「公共場合」的吸菸情況,自然會收斂到比較符合社會利益的方向。總之,還很有得吵。

那麼你支持健保免費、建立有如古巴一樣的免費醫療體制嗎?『這是人命關天的問題』,某些刻意美化古巴醫療體制的美國左派青年會這樣說,『社會主義的古巴不讓窮人因為窮苦而病死,但資本主義的美國政府刻意讓窮人去死。』這是人命關天的問題,不該為了什麼經濟效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去制訂政策,有很多人因為政府能作而不做、在窮苦中死去,所以政府不該把人命用經濟價值去換算,而要把救活任何一個窮苦的無產階級當唯一目標。

你支持,牽扯人命的事情,就不該以經濟學角度分析嗎?在以機率論進行決策的現代,天災或意外事故若出現了離群值、超過政府預先準備的措施,而有了遠高於當初預估的期望死傷損失的情況,你支持政府把這種『施政錯誤』就稱之為『遺憾』,只因為在事前評估時,預先準備的措施看起來很夠嗎?

事實上,『支持』意味著贊同採取這個決策-但卻不代表要永遠、甚至在其他條件改變之後,還要支持相同的決策,美國的核電開發正是最好的範例。

在1980年代以前-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數字,因為正是機率論跟實質選擇權決策大舉入侵美國企業界財務決策的分水嶺。美國的公有utility company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在1980年代計畫興建完成17座核能電廠,但真正完成興建的只有5座。Bellefonte、Hartsville、Yellow Creek這三座興建中電廠(前兩者已經完成大多數工程,出現美國核電廠典型的冒蒸氣煙囪造型)卻決定停建。

是因為三哩島事故讓美國政府下令停建嗎?這是一個可笑的論點,真正的原因在於續建核電廠,在當時成為一個錯誤的財務決策。簡單來說,對TVA而言,放棄續建核電廠、將資金投入其他的選擇,才是正確的投資。1970年代的美國正好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被嚇傻,因此積極準備其他能源替代方案-特別是最好能跟油價脫鉤的選擇。核電正是最好的選擇,理當是最好的選項,但是在過去三十年來,美國的核電發電量佔總用電量比率一直都穩定持平,沒有太大的改變,這是因為三哩島事故很可怕、所以美國政府不給牌照通過嗎?當然不是。

主要的原因是大型核電廠雖然靠著規模經濟有最低單位發電成本,但這卻不是美國能源企業考量財務決策的方式。在1980年代,超臨界機組的成熟、燃煤機組以及燃氣機組在財務決策上的優勢(後述),使得核電廠甚至在利益考量上被放棄,這才是真正的原因。三哩島事故後那麼接近十年Bellefonte電廠才停止興建,要把停建的原因扯到三哩島事故上面,是相當不可理喻的-更別說前陣子已經決定復建計畫的Bellefonte電廠,正是跟三哩島電廠用相同設計、同期由Babcock & Wilcox設計的舊型壓水型反應器。沒有因為核安顧慮而禁建新核電,反而在日後允許在老化的廠區復建同型機組的道理。當初停建Bellefonte等大型核電廠的原因是,大型核電廠失去了財務優勢。

但是核電依然是最低單位發電成本的-不只在考慮外部成本(溫室排放以及核安風險成本)之後最低,純粹的單位發電成本也是最低的(是的,還考慮很多人認為『天文數字』的廢廠成本(註1))。但很不幸地,Cost Down並不是美國企業進行財務決策的基本原則。單位成本最低的方案,並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這聽起來很令人驚訝,但這才是財務決策的基本常識。



上圖說明了在電力需求成長之時,進行擴增電力供給會產生的情況。為了避免太常出現blackout(跳電)問題,像TVA這樣站在國家角度規劃發電的企業,會將缺電成本(outage cost)納入考量,而將裝置容量拉到預期的電力需求水準以上。如此一來,供電能力過大的機組,就會出現產能溢流。產能溢流意味著電力供給根本不是像當初估算的那樣有效率,在最大發電量之下每度電成本2元的電廠,如果只能以一半的效率運轉,發電成本其實是高於2元相當多的。舉台電為例,台電在1980年代一樣發生了嚴重的產能溢流:



而核電正是產能溢流問題最嚴重的電廠,也正是台電當時電力開發策略失誤的主因。

單組核電機組有最長的施工期、安裝測試期、單筆擴產需要的資金最大、電力過剩時暫時性歇業的機會成本最高,使得核電成為了最沒有彈性的選項。核電的發電成本波動極小,更成為財務決策上的致命傷-沒有高度波動的變因,營運彈性產生的額外價值便會較低。如圖片右邊那樣能夠以較小的單筆資金擴增彈性產能的方案,可以一個機組一個機組彈性增建在原有廠區內,並且產能過剩時停機的機會成本也最低的火力發電,便在電力需求變化有高度不確定性的1980年代,成為了發展主流、導致TVA在1980年代末逐一停止了興建中的核電廠計畫。

美國是一個『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停建新電廠,正是因為邪惡的理由。

他們支持核電嗎?不,他們支持經濟效益最高的方案-因此,他們在2011年八月,正好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後,TVA董事會決定啟動Bellefonte電廠續建計畫,因為在碳排放越來越可能成為美國未來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阿基里斯腱後,無碳的電力來源變得較以前有經濟效益了。核電再度奪回較有經濟價值的地位,因為這個能適當地降低碳排放量的選擇成為了面對碳排放問題風險下核電的附加價值(option value)

如下圖所示,一個電廠的經濟利益是會變化的,在經濟利益變得較差時(要考慮機會成本,即其他選項),核電廠被暫時停止續建(甚至取消興建計畫);但在碳排放問題升高後,由於核電的擴產價值上升了,因此新建、復建舊機組便又成了被執行的選項。這是美國的能源企業在1980年代開始逐漸採用的彈性策略,用以最大化期望(經濟)利益。




但這不代表,核電就一定是經濟利益最高的選擇。

過多的核電廠,將會提高意外事故時處理事故成本的負擔。這樣的負擔對財政而言並不是線型的變化,五十個核電機組跟兩百個機組的社會成本,並不是一比四的比例,而會是更高。而基載電力亦不需要那麼高的比重,因此核電便有了最適水準-大約就是美國電力需求的20%左右的水平。

而若是一個國家,興建了一個品質堪慮的核電廠,並且這個核電廠還位在事故發生後社會成本最高的區域,那麼按照前面所述,若是考量面對風險的情況之下,停止繼續這個蓋到快好、甚至已經完工的核電廠,進行開機前廢廠(設備可以轉賣,Bellefonte電廠就是如此),便可能成為一個最好的選擇。

你支持以經濟利益考量能源政策、核能政策嗎?甚至要把發生事故的人命一個個人頭算價值、乘上發生的機率算期望值?

如果願意以經濟利益考量的話,在考慮核四施工品質堪慮、連一向支持核電的核安專家林宗堯都強烈抨擊認為現況不應商轉,在這樣的狀況下事故發生機率極高、摧毀台灣首都圈經濟活動,所造成的鉅額經濟損失(首都圈跟福島縣一樣的話,)的期望值將超過續建核四並予以商轉能帶來的經濟利益。

以現代的財務決策來說,是時候該執行放棄選擇權了。放棄這個開發計畫,將核四廠就這樣放到很久、很久以後,等到恢復營運的經濟利益期望值高於修建瑕疵設計、重建施工有問題的設施的成本之時,再復廠-就跟Bellefonte電廠一樣。這就是核安專家林宗堯建議的方案。支持核電或不支持並不是現代經濟學式的考慮方式,將經濟利益最大化才是。追求單位發電成本最低的cost down,是違反財務決策基本常識、地球上已經沒有先進國家在使用的落後思維。

但很『遺憾』地,由於高屏地區並非台灣首都圈,事故的經濟成本相當低,而且核三廠也不若核四廠有設計問題,因此給予使用設備較進步的核三廠延役以及新建機組、執行擴張營運期間選擇權來填補2025之後可能出現的電力供需缺口,便是經濟利益最大的考量。反核四,不代表應該反核。


註1:日本政府 内閣府 原子力政策担当室資料,2011年10月13日
參考三哩島事件的成本,東京電力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全廠機組廢爐費用為1兆1510億日圓(自民黨上台後報告的則是九千億餘日圓),比當初參考英國廢爐費用估計的正常情況費用高出三倍,但跟前陣子報導的上千億美元顯然有非常理普的差距,蘋果的報導中沒有任何可信的引用來源,而制定核電廠檢討報告的是反核的日本民主黨,就這點來看,核電廠後端處理要天文數字規模這樣的說法是非常可疑的。一兆日圓除以福島第一的總發電量九千多億khW,等於每度電的廢廠成本只有一日圓,連五角台幣都不到,這還是事故機的超高額處理費用。

18 則留言:

  1. 放棄這個開發計畫,將核四廠就這樣放到很久、很久以後,等到修建瑕疵設計、重建施工有問題的設施的成本,高於恢復營運的經濟利益期望值之時,再復廠

    是「低於」?

    回覆刪除
  2. 謝謝您的分析,
    另外想請教有否相關資料說明核廢料的後續處置問題?
    是不是也該將核廢料的處置也納入經濟利益的考量?
    因為目前大部分挺核或反核的觀點,
    都以不同發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做討論,
    但是總覺得這樣的比較有失公平,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核廢料的處置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成本,以日本跟美國現況來說,高階核廢料是先暫存在電廠廠區內封存四五十年,然後移到下一個地方封存,這是為了確保保存場所不會老化受損而使放射線有外漏風險。

      在經過一兩次廠內封存後,等到地表上的封存場所有限時便可再考慮地層處分(埋在很深的地下岩盤中)。地層處分的成本非常貴,因為必須將儲藏地窖打在條件特殊的岩盤裡以避免地震、地下水、或是各種因素使儲藏庫受損。地層處分依然有儲存年限,過了年限又要換地方,原本的儲藏所必須翻修。

      但以財務上的評估來說,五十年後的成本換算成現在的價值會大為減少,更別說是兩百年、甚至一千年後了,四十年後十兆日圓的退除役成本,換算成現值也不過是三兆之譜罷了(而且這個十兆日圓的成本並不是在四十年後一次發生,而是在退役後三十年內慢慢累積的成本)。兩百年後的成本,現值只有0.25%不到。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極端的反核者非常討厭經濟學跟財務評估,因為核廢料的優勢就是可以一放放個一兩百年一直搬來搬去,就算是最後要花一千兆的成本射去宇宙,現在看來也是很低。

      刪除
    2. 謝謝回應!

      看來如果依未來的時間去換算成本,核廢料的處理成本永遠都是很低的,
      難怪歐洲會願意採用昂貴的地層處分,甚至把它當成目前核廢料的最終的處理法,
      因為它們一放就是要放十萬年...

      刪除
    3. 樓上的,處理地球暖化的問題,會比核廢料更令人頭大。

      刪除
    4. 『法媒:核電廠拆除工程 帳單天價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法國的「超級鳳凰」核電廠。攝於2007年,作者:Yann Forget。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CC授權。

      新頭殼newtalk 2013.03.02 TEWA/法國報導

      當台灣社會正在為核電廠存廢激烈辯論的時候,或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國拆除核電廠的經驗,可以提供台灣做為借鏡。

      根據法國知名媒體《鴨鳴報》(le Canard enchaîné) 於2011年4736期報導,記者該年8月走訪法國里昂(Lyon)附近一座核電廠,地點在克雷伊斯瑪爾維爾(Creys-Malville),距離首府里昂約50公里,離另一大城香貝里(Chambéry) 60公里。這座廠區的核子反應爐名為「超級鳳凰」(Superphénix),建於1976年。名稱響亮,造價數字也很「超級」─9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474億元),但拆除費用大概要花上1~2倍左右,因此《鴨鳴報》將這篇報導的標題定為〈「超級鳳凰」的超誇張拆除工程〉。

      這座核電廠1997年停止運轉,法國電力公司花了12年拆解,直至報導截止尚未完工。報導中舉出廠內一些棘手的處理工作,比如說液態鈉。這種金屬遇到空氣就會燃燒,遇水則爆炸,移除過程要非常地謹慎小心。1994年法國某核電廠就發生過液態鈉處理失當,一位技術人員死於爆炸。

      記者採訪時注意到現場其實沒有多少法電正式人員,從他們的制服配備即可看出。原來法國電力正式人員其實少於100人,其餘的250人都來自20來家外包公司。

      核電廠拆解過程中,最棘手的還是液態鈉。13年來,為了讓廠內5,000噸的鈉保持液態,必須維持攝氏180度高溫,耗費不少電力。鈉經過化學反應處理後包入水泥塊中,最終化為37,000塊一公尺見方的水泥塊,目前先存放在廠區,還不知道日後如何處理。

      核電廠設備即使沒有受到放射線污染,也不能隨意棄置在大自然中。法國物理學者瑟內女士(M. Sené)指出,這就是法國核電廠拆除的一大問題。因為主管單位沒有預想到如何拆除核電廠,結果只好邊做邊摸索。法國電力估計,最後會有50萬噸的核電廠廢材。10年、20年或是100年後,還有誰會記得這些棄置的廢料來自何處?』

      德國棄核再生之路——流言與實況 (繁體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1fYCFqMXg

      Gordon Edwards 是「加拿大核責任聯盟」主席
      Wolfgang Pomrehn 是德國資深獨立記者
      影片12分開始提到除役費用不斷增加,核能早已不是廉價電力,歐洲、北美皆是,而前段也提到德國應印排碳,廢核同時也降低軟媒發電。

      刪除
    5. 1.拆除確實是天價,文中已引用估計拆除成本約為一兆日圓,也說明了為什麼天文數字般的拆除成本其實對核電而言,並沒有太大影響。

      2.妳引用的是使用液態鈉的快滋生實驗爐,拿快滋生爐跟目前的核電廠去比較拆除成本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快滋生爐如果是正式商業運轉的效益,因為發電效率極高,每度電包含的拆除成本反而會更低。

      3.除役費用就算以英國的經驗在高估三倍,也只是每度電成本的小數點第一位的變化而已,事實上除役成本真的很不攸關。

      4.這些記者恐怕沒跟妳說鈾238是一種本來就在地底下的礦物,而且其實鈾238可以說根本不是核廢料,是下一代核電廠的燃料,真正的核廢料數量非常少,日本開了五十年的核電廠,真正的核廢料只有不到2000個汽油桶那麼多,反核之前還是做好功課比較實際。

      刪除
    6. 要是真沒影響,西門子為何要放棄核能轉再生能源?加拿大還低價賤賣核電設計公司;而且影片清楚說明,核能不再便宜,所有後端處理費用不會再產生一度電,卻不停需要增加費用,先前攤提的費用永遠不夠,影片也清楚表達,真正私人企業在商業利益考量下是不會選擇自行建造核能電廠。

      西方核能復興說的大騙局 The myth of nuclear renaissance in the Wes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a0JEcig_s

      Wolfgang Pomrehn 是德國資深獨立記者
      Gordon Edwards 是「加拿大核責任聯盟」主席
      節錄:
      G: 有趣的是,北美也是,缺乏具資格、有足夠訓練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沒有夠經驗的人才。有­件趣事,對當事人來說當然是尷尬事,加拿大國家研究所想在喬克河建新的反應爐,那裏製­造全球過半醫療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已有超過五十年歷史,想建兩座新反應爐取代,建成­了卻不安全,也做不出一個同位素,結果兩個都拆掉了,雖然花了多年建成,似乎是不夠人­才去成功建造反應爐。

      我和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人談過,這公司現已賣給別人,售價一千五百萬加元,是整個反應­爐設計公司的大賤賣。這一行的人說,核專業人才現時經已死去,或退休,或轉了行。

      所以核工業只剩下大量沒有經驗的人,真是一個大問題。難怪他們要針對亞洲市場,因為在­西方已沒有人要這種科技。

      刪除
    7. 台灣蘭嶼低階的就10萬桶了....

      刪除
    8. 低階核廢料的處里成本跟HLW根本完全不能相比較,還有,請用一點你的腦,這些處里成本當初就是被考慮在發電成本裡的。如果完全不考慮後端成本,核電成本只有最便宜的燃煤的一半,完全考慮以後也只跟燃煤不相上下,看事情可以等電發完以後把這兩者分開看嗎?光是這種論點就說明這個報導根本毫無參考價值。

      刪除
    9. 時代已經進步很多了,有很多不同的新觀念,可以不要再用這種1970年代的落伍觀念看事情了嗎?

      刪除
    10. 你瞎了吧,我有說"先前攤提的後端營運費用",是完全不夠用的!法媒這樣說、加拿大這樣說、德國也這樣說,我PO的影片都是2012年的,不是克羅迪斯特你說的1970,人家說的都是他們自己國家真真正正的現狀。

      Wolfgang Pomrehn 是德國資深獨立記者
      Gordon Edwards 是「加拿大核責任聯盟」主席
      難道你有他們了解自己國家的現狀?
      現狀還要被你說1970年代,要反駁也先看清楚吧!

      刪除
    11. 時代進步很多,核能是過去式。

      『201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
      報告摘要
      使用核能絕非宿命,而是種選擇。我們仍持續生產並使
      用鈽,然而我相信,我們絕對可能阻止這專制。
      --麥可施耐德
      Mycle Schneider
      世界核工業發展的趨勢

      早在1992年時,Mycle Schneider創辦的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即與綠色和平組織及世
      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共同出版第一份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當時此報告
      即指出核能產業發展已經驅緩,其市場利基已經逐漸流失。此後二十年間的發展已經
      證實此份報告的預測,以全球來看,核能發電佔總發電之比例最高峰出現在1993年,
      達到17%,此後核電佔比一路下滑,2011年時只剩11%。核電在全球總發電量部份,最
      高時是2006年的2,660兆瓦時(TWh),2011年時減少到2,518TWh,絕大多數核電國家
      都已經過了建造核電廠的高峰期。目前全世界仍在建造中的反應爐共有59座,但其中
      有九座的建造時間已超過廿年,有四座建造時間超過十年,包括臺灣的核四廠。建造
      中的反應爐有將近四分之三位於中國、印度及俄羅斯,報告中特別指出這三個國家的
      建設資訊都非常不透明。普遍來說,核電廠的建造時程一再拉長,投入營運時間遙遙
      無期,這也讓電廠營運商亟思讓既有核電廠能延長服役年限,然而這又得面對安全疑
      慮、投資不足以及缺少技術勞工的困境。而且過往對核電廠服役40年年限的假定,在
      福島核災後,也需重新檢視。德國在福島核災後立刻關閉七座建於1981年前的核電
      廠,唯一考量即為核電廠的服役時間。
      換句話說,全球核能產業在福島核災前,早已逐漸走下坡,這趨勢與國際原子能總署
      在1970年代初期所預測的完全相反,國際原子能總署原本預測在2000年時,全球核電
      總裝置容量會達到3,600至5,000GW,此一預測於80年代時下修至740至1,075GW,但實
      際情形只有356GW。儘管如此,這種對核能發展過份樂觀的態度,在福島核災後依舊
      存在,國際原子能總署前署長Hans Blix就曾宣稱福島核災只是個小路障,此一意外將3
      更強化未來的核安。對國際原子能總署來說,此種態度已經內化於其組織中,1986年
      車諾比核災後,該署核安負責人Morris Rosen也曾表明,就算每年都發生這類意外,他
      還是認為核能是值得關注的能源。Mycle Schneider在日本福島核災後因此公開批評,
      認為國際原子能總署這個以推動核電產業為主要目的的機構,並無力對日本核災善後
      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核能產業成為高風險投資
      全球核能產業之所以陷入長期低迷,主要原因包括:建造時程一再延長,過去20年
      間,89座建造中的核電廠,其平均建造時間將近九年,最長得甚至超過36年。於此同
      時,核電廠建造成本也節節高升,與傳統或再生能穆笛穆笛源相比,核電廠已經成為
      高風險的投資標的。瑞銀環球資產管理(UBS)即指出:福島核災前,東京電力公司
      被視為是低風險的投資對象,但在核災過後,東電資產已經損失80%,未來公司是否
      能存續也值得擔憂。全世界最大核反應爐製造商Areva,在國際主要國際信用評比公
      司,包括穆迪Moody's,標準普爾 Standared and Poor's以及惠譽Fitch的評比中,更是早在
      2009年時即被列為極糟糕的BBB-。全球幾間主要核電公司,在過去幾年內更是持續虧
      損。單從市場角度來看,如今在沒有政府出資支持的情形下,已經不可能新建核電
      廠。
      再生能源市場蓬勃發展

      與此同時,再生能源在國際間卻持續快速成長,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遠遠超過對核
      電的投資,過去十年內,風力裝置容量是核能的37倍,太陽能是核能的六倍。即使是
      近年來大力發展核能的中國,其在風力及太陽能的投資上都遠勝核能。當還境外部性
      納入考量時,許多政府在再生能源初期,都會提供補貼措施以鼓勵產業發展,然而在
      技術逐漸成熟以及規模經濟形成後,再生能源之成本已經大幅度地下降,甚至跨越
      「歷史交叉點」,成本已經低於核能發電。4
      由此可知,即使沒有福島核災的發生,全球核能產業的發展早已陷入瓶頸,絕非如某
      些人宣稱的核能復興一般。單就經濟層面考量,發展核能過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待
      克服,其中核能安全的不確定性更是讓此一風險變得更難預測掌握。Mycle
      Schneider在2005年時即對福島核電廠提出過警告,指出將使用過燃料棒儲存在
      核電廠內冷卻池中的危險,當時福島市長雖然似乎聽進去這警告,但鑲嵌於核
      電產業中的自大與傲慢,最終還是讓此災難發生。這種態度帶來核災,而在善後
      處理過程中,這種態度仍無處不在。
      除了核產業內部的根本問題外,Mycle也特別指出,投資核電的同時,就意味著有限
      資源不能投入到更有效率的其他領域中,包括節電、提昇能源效率以及發展再生能源
      等。換言之,對核電的依賴讓我們沒機會反省集中式的發電體系,讓我們對能源與發
      展、能源與社會的關係缺少想像。身為法國人,M對法國依賴核電及長期維持核能迷
      思有著深刻反省,核電大國的法國卻創造出約四百萬的能源窮人。在臺灣社會仍普遍
      存在「德國之所以有能力廢核,乃因從法國進口核電」的錯誤認識時,M也指出在今
      年二月的嚴冬天裡,是自鄰國進口的電力拯救了法國電網,進口電力中有將近四分之
      一來自走向非核的德國。
      身為一個核能研究人員,同時也是國際核分裂材料小組成員,然而M很早即認識到,
      為公眾提供更多正確核能資訊的重要性。他之所以創辦能源資訊中心,目的即在廣泛
      而深入地介紹能源資訊、讓公眾得以正確地認識核能對健康及安全的影響,並擴大民
      眾在環境及節能議題上的參與。90年代初,M前往日本,在與日本學者高水六三郎會
      談後,M驚訝發現法日這兩個核能依賴國家面臨許多相同的問題,因此開啟兩方對鈽
      利用的研究。1997年,M與高水先生因為「警告這世界使用鈽的巨大危險性」,共同
      獲得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榮獲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正確生活方式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

      刪除
  3. 在過於激情的反核聲音中,一個比較理性的觀點。

    回覆刪除
  4. 或許版主說的對,財務決策的角度來看,平均成本最低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但我一點想不透的是,為什麼版主對這種超長時間的財務評估這麼有信心?比KMT的相信核四還要堅定不移...從沒有幾個經濟學家能預測2008年的金融風爆來看,我實在對這種預測超過十年的東東沒什麼信心、更不用說核廢料的處理時間是成千上萬年的久...

    或許未來的世界是更美好(例如大林組的太空電梯或許直能在2050年完工)。但從經驗法則看,我們遇到的總是事前過度樂觀、然後接著是永無止境的追加預算。一堆長期美好的預測,都只是包裝精美的詐騙工具罷了。

    回覆刪除
  5. 反核挺核的人或可也都該看看這個相當專業的部落格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

    回覆刪除
  6. 感謝大大的好文,真得是獲益良多。對了!忘了先說聲抱歉和感謝,你先前的文章我擷取精華部份發文在論壇分享了。

    [觀點討論] 淺談 國家能源政策, 核能、太陽能、頁岩油氣
    http://ck101.com/thread-2661845-1-1.html

    [觀點討論] 淺談 國家能源政策, 台電與核四的真正問題
    http://ck101.com/thread-2665699-1-1.html

    [觀點討論] 淺談 國家能源政策,能源與環保,核能與核四
    http://ck101.com/thread-2682139-1-1.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