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鄉民經濟學之二:所有的定價都(應該)是成本價

經濟學被背叛的一天



在基礎的經濟學模型中,我們知道個別產品市場在供需改變後,其部份均衡可能會移動。價格可能變高也可能變低,但到底變高或變低多少,主要還是看供需的相對變化。若是原物料下降,產品價格其實是有可能降價幅度低於成本下降幅度的。舉例而言,在最簡單的完全競爭市場模型中,如果需求不變,當生產成本全面性地降低一成,實際上最後物價不見得會達到一成的降幅,這是因為消費者的彈性讓他們會因為降價而多消費,吃掉更多供給而達到一個較完全降價高一點的均衡。

但是鄉民們並不這麼認為-成本降低五元,就該降五元。甚至從一開始,企業就應該只能收取成本價!亦即是說,對他們而言,投入資本以及企業家精神,是不會有任何生產者剩餘的。價格不該由市場供需決定,而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產品只能收取成本價,沒有任何生產者剩餘,企業絕對不可以賺取利潤。也就是說,在鄉民的認知中,資本不該有、不會有、也不能有任何報酬。一個有巨大經營風險的企業,絕對不可以因為規模擴張承受更大營運風險來囊括較大佔有率,就賺更多錢,因為這都是資本主義的剝削。

反過來,這種並不以經濟學的思考方式考慮機會成本的論述,就形成了另一個現象:

"中國企業會挾著人工便宜的優勢毀滅台灣產業"

姑且不論投資一億台幣只為了請九個中國勞工以便毀滅台灣產業這種說法有多麼愚蠢-這麼高的資本與勞動力比率的產業,中國勞工根本沒有比我國勞工有優勢。光是投入一億台幣的投資都不會創造任何的就業、只會讓這個資本額一億、資產可能高達兩億的企業雇用九個中國人,在淨利率遠低於中國的台灣內需市場做些根本不符合經濟利益的事情,就極難想像了。資本有其機會成本,並不是只要毛利是正的就一定作如果全世界的企業家都跟鄉民一樣低能,這世界大多數高度開發國家恐怕還在過人均GDP不到三千的生活。

企業的營運計畫、投資決策,並不是以成本決定,亦不是以市場大小決定,而是以這個投資計劃有沒有經濟利益來決定。是的中國確實在最低水平的勞動力上較我國有優勢,但你要怎麼讓中國勞工搶這個飯碗?投資一億就為了帶九個印刷工人來台灣,然後以九敵百毀滅台灣市場?還是當你走進看起來就很詭異的廉價中國業者理髮店時,一個看起來很詭異的機器會套在你的頭上、把你的頭髮整個吸走瞬間傳送到廈門去讓廈門的理頭妹剪完再傳送回來給你?還是你一把車開進修車廠,就把你的車壓縮送去大連維修後再運回來解壓縮還你?

這並不是經濟學的評估方式,更不是一個經濟學式的政策批評。在過去兩週以來,只有

陳其邁這個批評比較像樣,有趣的是,他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只是照著他的文瞻或是相關智庫提供的論述來質詢而已。

中經院承接服務貿易協議效益評估的報告,一如承接ECFA評估案的作法,刻意使用錯誤的假設、對於有負面衝擊的產業別避重就輕、沒有正確評估國安以及治安等問題衍生的外部成本。ECFA過度誇大對就業機會的正面效果數倍,而服務貿易協議則在已經刻意扭曲之下,實際上的經濟效益仍只有一億美金左右-甚至還沒有評估社會以及政府將要花人力物力承擔的外部成本:產業轉型扶助所需投入的財政支出,移民署查緝非法入境的成本,經濟部審查投資案件的成本,甚至因為中國企業的貪污賄絡文化移入,可能造成台灣公務員體系貪污問題惡化的成本。一個沒有正確評估衝擊影響中的外部性問題的研究報告,根本就不能作為公部門的施政基準

自由貿易協議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稅壁,對於藉由競爭提升生活水準會是正面的,但若不能正確評估對整體經濟的衝擊與影響,而是用虛與委蛇優先的行事方針作個爛評估就想了事,那這個自由貿易協議就該在國會被駁回,回去重作。連這個協議的真正效果都沒有辦法捕捉個七八成,作個不完整的分析就想施行,絕對不符合經濟學的評估方式。問題不是不要自由貿易,問題是在不要一個評估的不清不楚,亂七八糟的自由貿易協議。一個未完全遵照正統經濟學方式進行衝擊影響評估的報告就想說服民眾要接受這個簽得零零落落的協議,未免把大家當白癡。

另一個問題是,在這個執政團隊的帶領下,公務員跟專業官僚敷衍了事的行事風格在服貿協議的評估與談判上,曝露得一清二楚。欠缺法治觀念的落後國家-中國與我們之間貿易壁壘被降低後,通商人口中將會夾帶大量非法移民、進行違法商業行為的人。這可以說是自由貿易的必要之惡。這些人口將可能會有部分對我們的公務員行賄、暴力恐嚇、對現有的競爭者行使不當的手段,可能讓我國勞工曝露在不合法的勞動條件下,甚至有危害國家安全的疑慮。一個因為執政團隊的無能而習於敷衍的公務員體系,能作為WTO體制中自由貿易協議簽屬後的最後一道壁壘,守護我國民眾的權益嗎?

絕對不可能,只要看那亂作一通的評估報告就知道了。就算最後這個服貿協議通過-不論有沒有逐條審查修正,都不能繼續讓這個會使公務員體系鬆弛的政黨繼續執政。這不是政治色彩取捨的問題,而是政黨必須經常輪替,這樣不論是政黨或公務員體系,才會上緊發條。很顯然地國民黨已經整個都鬆了,該是換他們下去轉緊發條的時候了。


不幸地是,在這場服務貿易協議的正反兩面論戰中,在目光焦點的意見領袖們似乎從不打算把正統評估FTA的經濟學論述端出來,批評這個執政團隊的愚蠢與無能將造成問題,只打算以社會主義式的反自由貿易論點、全面性地反對自由貿易(註)。更有趣的是,帶頭的還是台灣學術首府台大的經濟系主任。

最高學府的經濟系主任都決定用左派社會主義式的論點來宣揚他的政治觀點,開口閉口"中國會用掠奪性定價搶奪市場然後再用壟斷性定價壓榨顧客"的反經濟學論述-這句話從地球上還沒有共產國家就存在了,根本只是標準的反自由貿易話術,你要把中國換成任何大國家,甚至換成大企業或大銀行的名字都通用。這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式的論述。問題不是在什麼掠不掠奪性訂價,而是我們的社會整體能否透過各種形式的競爭而受利。三星要跟蘋果進行殺頭戰爭讓智慧型手機便宜到吐血,到底有什麼不好?這種只憎惡大財團、大國,卻絕對不把整個論述放到整體經濟效益分析上的論點,就是標準的社會主義反自由貿易論述。


經濟系主任都這樣了,我們還學什麼經濟學?大家都可以回家啦!經濟學可以丟掉啦!




註:鄭秀玲主任引用的Stigliz三原則並不是什麼受到經濟學界普遍接受的東西,甚至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是因為這三個原則很大一部分在否定另一邊的經濟學門派的價值觀。把這個還極有爭議甚至有一條相當愚蠢(拿symmetrical當標準的話地球上根本沒幾個國家之間可以簽FTA,能簽得就算簽了根本就沒有意義,怎會拿這個當準則?)的東西當作準則,是很可怕的。

27 則留言:

  1. 第九段這邊「...沒有正確評估國安以及治安等問題衍生的外部成。ECFA過度誇大...」

    請問「。ECFA」之前是否漏掉「本」一字?

    回覆刪除
  2. 僅對"中國會用掠奪性定價搶奪市場然後再用壟斷性定價壓榨顧客"這段有意見, 請問如何否認以計畫型經濟立國的中國, 從未曾進行上述所謂"反經濟學"的行為 ?

    先不論是否有成功執行 1) 掠奪性定價 2) 壟斷性定價 完整的兩段 phase, 但以前段來說, 中國努力扶植不惜以虧損方式經營的晶圓代工/太陽能電池/高鐵/衛星上軌等產業, 都不算是這種嘗試嗎 ?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種"巨大跨國資本會用掠奪性定價搶奪市場然後再用壟斷性定價壓榨顧客"是標準的反自由貿易話術,把這個國家換成美國、日本、歐盟甚至南韓都可以成立,這就是競爭的形式之ㄧ。

      請問中國現在統一世界了嗎?為什麼這招沒有奏效反而讓中國現在陷入金融危機?中國要用自殺的方式衝刺產業你怕什麼?

      刪除
    2. 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 而是立論基礎的問題, 請不要幫我扣帽子好嗎 ?

      我在質疑的是所謂沒人會作出、但實際上對計畫經濟體是家常便飯之事. 即便不以國家經濟體來看, 這件事對私人企業來說也是夢寐以求的一件事, 先打擊市場次要敵人以求價格制定權根本是天天在發生的事, 例子多到舉例舉不完.

      所以我想釐清的事這立論是否適合, 你拿"你到底在怕什麼"來嗆我, 完全無助於釐清問題.

      中國的金融危機也不會只因為這個單一因素就陷入危機, 我完全無法理解你的回應的重點是什麼.

      刪除
    3. 你知道這種話術早在20世紀前半就存在了嗎?

      將"中國"換成美國、日本、通用汽車、三星電子全都通用,這是社會主義者用了快一百年,反對市場競爭跟自由貿易的超老梗爛招,你還會信得服服貼貼簡直是在侮辱你自己的智商。

      競爭是什麼形式是值得研究,但不代表那對整體經濟一定是壞的,重要的是做正規完整的經濟效益分析,分析自由貿易跟開放市場競爭對我們有沒有好處,這也是這篇文的重點核心。

      你還會有這個問題,表示你根本就不覺得一個正格的經濟效益分析有多重要,只要天天用這類話術恫嚇群眾就可以了。

      刪除
    4. ... 回頭一看, 原文竟然改了、質疑論述也變了, 讓人無言以對.
      謝謝您的更新, 我以後不會再認真看待閣下的文章了.

      刪除
    5. 在1900~1930的超貿易壁壘時代,這句話用來反的是生產超有效率的美國
      在1950~1980年代,反的換成用嚴密供應鏈管理跟品質管理四處攻城掠地的日本
      在1990~2000,這是指以cost-down聞名的南韓跟臺灣

      你會信這句話,代表你要嘛是徹頭徹尾的社會主義者,要嘛很好騙

      刪除
    6. 就是因為你有那樣的問題,我發現這竟然會是個問題,才特地回去補充的,請問補充內文是問題嗎?

      刪除
    7.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強調一切討論應該回歸經濟學分析,而不是用曖昧不明的話術恐嚇民眾,顯然你完全沒有把這個論點當一回事,仍然覺得反經濟學式的論述很不錯。

      刪除
    8. 閣下補充說明是以修改本文的方式, 也沒有 revision-based difference, 徹底發揮主場優勢, 反正我從 web page history crawler 也撈不出你原始論數中我覺得很有問題的部分.

      但你可以停止一直幫我戴帽子、以致於以侮辱本人人格的方式建立你的權威, 反正以現在的全文內容, 沒看過原始版本的人來看也會同意你的論述無誤.

      刪除
    9. 個人有看過原始版本 他的補充說明 就是舉例讓人更清楚 這種話術的應用! 人家犯傻 要"以本傷人" 那就盡量來吧!奇怪 你沒發現 格主也是反對服貿的!那個副標用的很好啊

      刪除
    10. 我的問題不在於反對服貿或是支持服貿, 我有意見的是牽涉到"...反經濟學.."那段的原始論述, 所以才會寫"僅對"那段有意見.

      至於原作者立場的問題, 請不要把有意見的人都直接劃成"啊你眼盲手殘連立場都看不清", 這除了羞辱他人人格的效果外、也是羞辱您的智商.

      刪除
  3. 寫得相當好。不過意見領袖以及民間應該都已經有一個認知了,那就是
    這協議從頭到尾跟經濟一點關係都沒有。充其名稱只是套著自由主義狼皮的政治協議罷了。

    一來騙騙偽知青,二來冠冕堂皇的跟老美經濟論述接軌。

    如果台灣會就事論事就不是今天這模樣了。
    如果連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都要訴諸這種鬼訴求,某種角度來看可以發現選民的資質也就是這種程度罷了。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台灣社會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是覺得還是可以由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服貿協議

      對中國而言,維持對台武力也是要成本的。若透過補貼國企或親中國的台灣人來掌控台灣經濟的成本要比維護兩千顆中短程彈道飛彈的成本要來的低的話,中國採取這個手段也是很合理而且也應該會更有效。

      其實,也不管服貿有沒有簽,中國就一直在做件事。只是這次算是台灣政府自己把屁股靠上去等著被桶罷了。

      刪除
    2. 實在很怕一回文就超展開,不過還是回回看好了。

      中國是否為一個 market based 經濟體本身就具有巨大爭議性。如果連市場都談不上,那麼一切跟市場有關的字眼如『成本』、『價格』等等只怕也是意義不大。

      至於導彈的成本就更說不上了..自衛以及侵略性的軍力都是同一筆支出,可以侵略台灣的武力也可以自衛,反之亦然,一筆爛帳..

      相當認同你的結論就是。實在是相當無言。

      刪除
    3. 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

      刪除
  4. 講了一堆經濟學的論述, 問題是中國可不只用經濟學的角度在處理台灣可笑的"服貿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是指在台灣設立大量陸資服務業,讓陸客來台觀光花的錢,台灣人最後也賺不到之類的概念嗎?

      或是以經濟綁住台灣進行和平統一的計劃?

      刪除
    2. "或是以經濟綁住台灣進行和平統一的計劃?"

      我不清楚可行性如何,但2009年高雄市長陳菊邀達賴來台,中國國台辦暗示中國旅旅行社在台行程盡量減少進出高雄縣市...

      原文網址: NOWnews【在地情報】高雄市/達賴爭議持續發酵 高市飯店遭陸客大量退房 http://www.nownews.com/2009/09/17/11469-2507304.htm#ixzz2aZiORUDe

      刪除
    3. 您有看懂這篇跟前一篇的話,格主說的重點(之一)就是貿服的評估沒有好好估算這些可能的政治風險啊!

      刪除
  5. 大家認為政治有風險
    沒錯
    但是為何就沒人認為有政治上的好處??

    台灣最大的政治風險不就是中國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嗎??
    如果透過服貿讓兩岸有更多交流
    降低了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性

    這好處抵不過,非法商業行為,非法移民帶來的壞處嗎??

    回覆刪除
  6. 現階段並不存在中國會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急迫性,樓上論點並不成立.
    服貿的爭議就是在於為了不到0.1%的經濟成長而犧牲的國安問題和政府投入資源問題.

    回覆刪除
  7. 克羅迪斯特,感謝你讓我看清了誰是打著經濟學者名號反自由貿易的學棍.

    回覆刪除
  8. 反服貿協議,理論是錯的,行動的結果當然跟著錯.

    回覆刪除
  9. >就算最後這個服貿協議通過-不論有沒有逐條審查修正,都不能繼續讓這個會使公務員體系鬆弛的政黨繼續執政。這不是政治色彩取捨的問題,而是政黨必須經常輪替,這樣不論是政黨或公務員體系,才會上緊發條。很顯然地國民黨已經整個都鬆了,該是換他們下去轉緊發條的時候了

    唉唉,一看就知又是政黨色彩

    基本上國民黨除了大量刪除基層公務員福利降底士氣以外,我看不出有沒有轉緊發條和政黨輪替有何關係,還是說其實是指振奮親綠公務員?

    真要說國民黨如何,早在馬英九喊出完全執政時就該說了。但大家心知肚明,台灣還處於事實上的政治分贓制,一切以黨的利益為歸依。馬英九喊完全執政,往壞想是為黨私,往好想是不信任台灣民主(我自己也不信),在台灣只有國民黨打倒民進黨或民進黨打倒國民黨,各私其利而已。民進黨要的也根本不是民主,而是完全執政,各懷鬼胎而已。基於上述基礎,對談?協調?認清事實吧,就是一場場政治鬥爭而已。台灣真正需要的不過是打破政治分贓制而已。

    回覆刪除
  10. 金改、洪仲丘、服貿有啥共點?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2013/07/31 王大師論壇
    http://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50221734

    回覆刪除
  11. 民進黨真的在乎台灣勞工的利益嗎?簡錫堦與吳永毅告訴你!

    ------------------------

    1993年4月26日,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簡錫堦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承認:「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我認為:民進黨至今仍停留於台獨情結,並未有社會革命的思考;如支持李登輝、暗助連戰等,都是民進黨的包袱;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註1]他還說:「我們(勞陣)認為: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勞工須有信仰。現在的民進黨幹部就是看不出什麼信仰:除了台獨以外,他腦袋空空,沒有東西,只有口號。而我們的勞工幹部,理念非常清楚,有方向,有信仰。……目前勞陣的階段性目標是推展『福利國家』,這與民進黨的『福利國家』不同:民進黨只是要資源重分配,把軍公教的優待平均分攤給大家,不敢對資本家挑戰;但我們會批判現有體制不敢對資本家課重稅,澄清真正的『福利國家』定義,讓勞工知道『他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什麼』。……勞陣的參與者多主張台灣獨立,尤其不少工會幹部都是政治意識覺醒後才投入工運、也較支持民進黨;故勞陣自然傾向台獨,這點與勞動黨(勞權會)傾向統一完全不同。……勞陣的目標在於解放台灣勞工,不可能去解放中國勞工,因為:第一,沒有餘力;第二,現階段不重要。對於兩岸勞工聯合抗爭,我認為:兩岸是有敵意的國家,勞工之間的衝突也大;故應先擴大本身勞工力量,才有結盟可能。我不反對勞工跨國結盟,只是認為不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註2]
    [註1] 簡錫堦. 體制外的工運才是主力.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註2] 簡錫堦. 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

    中間選民含淚投藍綠?
    2003-10-19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吳永毅(作者為「百萬廢票聯盟」發起團體「工委會」顧問)

    新潮流系召集人段宜康以一句「含淚輔選」,對陳水扁宣布呂秀蓮為副手表達不滿 ,某種程度的撇清了因為大老身居政府要津而被貼上「保皇黨」的罪名,使新潮流又站回了民進黨少壯改革派的浪頭。但以一個社運工作者的角度來觀察,我們更好奇的是:在不久前和新潮流劃清界線的前新潮流政協簡錫堦,和他所召集的「泛紫聯盟 」號稱六十萬選民,在總統大選時會不會也只能「含淚投扁」?
    八月「泛紫聯盟」成立的前一天,簡錫堦〈重回體制外改革〉投書中國時報,沉痛的表示:當年以「體制外改革」起家的新潮流已淪為保皇黨,並對工農階級採取冷血政策,因此他面臨了與昔日民進黨同志「割袍斷義」的抉擇;投書也界定了,「泛紫聯盟」的出現將是台灣民主第二波改革運動的起點。簡錫堦攻佔新潮流右轉後留下的中間偏左政治板塊的企圖,已經呼之欲出。
    輿論對「泛紫聯盟」成立的解讀,和簡錫堦的想法相去不遠。進步學界也極為巧合的提出左/右之辨。本月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中時發表十五週年主題論文 〈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宣告將展開民主左派的理論運動;簡錫堦投書呼應,認為台社的論文將等同於十九年前新潮流在黨外運動發起的雞兔論戰,並指那場論戰「滋養了台灣社運的崛起、生根發芽的沃土」。
    自主社運/左翼政治開始受到重視,與其用社運再度興起來解釋,不如說是因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急速惡化,社會普遍期待總統大選除了藍綠之外還有另類選擇。這種期待透過媒體投射在「泛紫聯盟」身上。然而「泛紫聯盟」在總統大選時,究竟要號召弱勢選民採取何種投票策略,到目前為止並不明朗。
    而被簡錫堦指為滋養社運的論戰,其實是以「批康」揭開序幕的。一九七九年美麗島大逮捕後,黨外領導權由康寧祥為首的公職所取代;急於世代交替的新生代在八 二年開始批康,進而組織了「編聯會」,對康寧祥主導的「公政會」發動「雞兔論戰」──群眾/反體制路線是雞,議會/妥協路線是兔。台北市議員的陳水扁被封為「雞」之典範──清流、不包工程,對比選舉掛帥的黨外公職。如日中天的康寧祥,在「雞兔不同籠」的口號圍剿下,迅速流失了黨外群眾的支持,八三年底立委選舉落敗、黯然赴美。八四年,勝利的雞宣布組成「新潮流」,一路發展成為今日民進黨最主要的派系。
    而當民進黨逐漸奪取立院席次時,新潮流也同步放棄了群眾路線。一九九三年,全民健保法勞資負擔比例表決時,號稱清流的新潮流竟然和其他黨派立委一樣放水(在場卻不投票),因此被工委會打入「新國民進黨」爛蘋果家族。次年省市長選舉,工委會發動在選票上貼「以上皆非」貼紙的廢票運動;簡錫堦卻公開反對,他對媒體表示「投廢票等於幫助國民黨」,不幸明年他還是要面對這個難局。民進黨吃定有理想性的選民無法把票投給泛藍,所以「比不爛」就沾沾自喜了;新潮流只要做到比別的派系不「兔」一點,他就繼續當「雞」了。
    姑且不諷刺當今總統府裡「雞(阿扁、邱義仁)兔(老康)同籠,統治台灣」的現象,也暫時不批評新潮流將社運當作奪取權力的工具(例如學者吳介民以「馬基維利論」描述民進黨和社運的工具性關係);我們要提醒「泛紫聯盟」的是:新潮流十九年前為了成就自許進步的群眾路線,是以犧牲黨外接班人康寧祥為代價。如果簡錫堦認為重回中間偏左路線是台灣民主必要的選擇,面對可能挖走幫助阿扁連任的選票,他到底會做什麼樣的決定呢?對於在上屆總統大選還替阿扁草擬勞工政策白皮書的簡錫堦,這必然是痛苦的挑戰,不過卻也是「泛紫聯盟」六十萬具理想性、卻變得無奈怨懟的選民的共同歷史課題:是否含淚投票給民進黨──那由雞變兔的昔日革命夥伴?
    我想強調:在現實條件尚無力組黨、也無緣推出第三組候選人時,投廢票還是「弱勢者走自己的路」的最好開端。我們對阿扁是否落選沒有興趣,因為自主性社運團體對連宋也沒有任何好感。我們與簡錫堦的對話,一樣適用於目前泛藍的社運領袖。例如擔任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惠官,面對金光閃閃的國民黨新任中常委,林惠官難道能夠和蘇貞昌一樣「含笑輔選」嗎?
    全民健保投票至今轉眼已十年,簡錫堦終於決定再重回寂寞的自主社運和左翼行列;因為他有相當的號召力,能夠將中間偏左的政治板塊從民進黨「比不爛」的陰影中移出。我們鄭重期待,他自覺的肩挑起說服「泛紫聯盟」成員超越「阿扁情結」的歷史角色、走自己的路!因為:「泛紫聯盟」如果能採取明確的行動,必然牽動更大的中間選民板塊(學者認為多數帶有淺藍的色彩)也向左位移,或許才能看到他期待的第二波民主改革浪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