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有機糧食作物:食品安全的救贖?

基因改造的糧食作物真的是洪水猛獸?



在二十世紀晚期,化學技術跟生物科技的巨人Monsanto(『惡名昭彰』的孟山都)跟DuPont(也『惡名昭彰』的杜邦),隨著基因轉殖技術的進步與成熟,邁入了專利技術競爭的最後階段。在勝者為王的專利保護下,孟山都贏得了關鍵的勝利:到2009為止,美國有98%的基因改造大豆跟79% 的基因改造玉米-美國最重要、最有競爭力的兩種糧食作物-使用孟山都的種子。孟山都從1990年代只有10%多的整體市占率,藉由基因改造(GMO)種子一路爬升到30%,成長接近一倍。孟山都靠著GMO種子亦是棉花種子市占率最高(28%)的廠商。

但在基因改造作物開始大規模成長之前,非常『巧合』地美國實施了有機產品認證的制度。號稱『有機』或是『含有機成分』的玉米製品供給幾乎在同一時期、以同一成長率快速成長。難道是因為大眾對於製造橘劑、邪惡的孟山都意圖毒害世人健康而有所警覺嗎?當然不是。當時的孟山都是以『GMO將解決糧荒』四處宣傳,以拯救世界糧食問題的慈善企業之姿在開發中國家廣受歡迎的。(孟山都資助一些NPO宣傳GMO糧食作物可以消滅饑荒)

部份研究報告指出,USDA的有機認證(註),給1990年代產生了明顯的產業結構變遷。由於認證制度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反而導致廠商兼併、大吃小的現象。有機玉米與大豆的種植其實是General Mills等大型食品供應商,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靠著開發早餐穀片的市場而成長的1。目前美國種植有機玉米與大豆的面積,已經超過種植GMO的面積,而且還保持著優秀的成長速度。這看起來是邪惡陣營的落敗,是嗎?

事實上,General Mills正是杜邦的緊密合作夥伴。GMs亦生產杜邦的基因改造玉米製成的玉米片以及其他玉米副產品所製造的產品-有機玉米片大品牌之一的Cascadian Farm,正是生產含GMO成分穀片的廠商GMs的子公司。另一個使用GMO成分生產穀片的廠商Kellog's甚至爆發在號稱有機的子品牌Kashi的穀片中加入GMO原料、引發消費者串聯抗議的爭議事件(Kellog's當時『澄清』,是使用透過雜交的遺傳工程技術,而非像孟山都一樣的轉殖基因,總之-跟大眾想像的有機天差地遠)。這時消費者才發現,所謂的有機認證跟他們想像中不太一樣,但其實『有機就是比較安全、健康』本來就只是廠商用業配文跟廣告洗腦洗出來的錯誤認知罷了

就算是在需要標示GMO的歐盟與日本,玉米跟大豆的基因都是使用生物科技的結晶,只是在於有沒有觸到GMO的底線而已(歐盟本身亦有眾多廠商開發GMO種子,且有通過在歐盟使用)。在有機食品剛開始以每年20%的成長率成長之時,「有機」大豆跟玉米實際上是基因轉殖技術的落敗者、杜邦、瑞士生化公司Syngenta以及法國農業合作社Limagrain、德國化學公司Bayer 等公司,為了對抗在糧食作物領域已經幾乎可以說是勝者全拿的孟山都,而發展的市場策略。

在已經預見孟山都領先、會拿到勝利的1990年代,必須面對生產效率有著懸殊差異的落敗者們,只能執行不同的產品策略:跟GMO相反、反GMO。但「有機」市場在當時只有嬰兒般大小,不論是定價、行銷、供應鏈與產品線皆缺乏有意義的參考,便藉著「反孟山都」以及缺乏科學證據的「有機比較營養」,透過遠高於孟山都的預算,GMO技術落後者們開始地毯式催眠消費者以『製造需求』:有機比較健康、營養、愛護地球;孟山都是邪惡的化學廠商(事實上,有機陣營也幾乎都是化學廠商),GMO不營養、危險。



透過市場差異化,有機產品的利潤便足以涵蓋在生產效率、避險(生產成本並未與傳統農產品相同結構)方面的劣勢,收取的風險溢酬更是在牛市中成為大幅擴張的現金流支撐。美國市場的有機穀物的零售商進貨價格平均是未含有機標示(幾乎可以說含GMO成分)的兩倍以上。對台灣人而言這個故事聽起來一定很耳熟能詳:這其實就是白牌智慧型手機與蘋果手機的戰爭。

白牌手機陣營在生產成本上有著遠遠優於iPhone系列的優勢,但實際上有著高額利潤的反而是事實上手機零件組裝也是委託富士康、但靠著催眠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信仰而搜括高額利潤的蘋果。從頭到尾有機與GMO的穀物戰爭就是一場GMO領先廠商與GMO落後廠商的戰爭,在GMO技術上落後的廠商聯手遊說各國抵制在GMO上成功的孟山都。而歐盟正是有最合理的理由抵制孟山都的貿易區-否則已經在美國與南美洲、甚至中國幾乎全面制霸的孟山都RoundUp ready大豆將會大規模攻占歐盟。真正的問題在於,歐盟本身的研究報告2指出,GMO大豆進入市場後,因為其高效率、大幅降低管理時間的優勢,不但因為低價搶市而整體性降低了同種作物農戶的農產收入(但會因為增加農餘時間而提高非農兼業收入),更衝擊到其他用作榨油用穀物的利潤。

將貿易與就業問題跟GMO綁在一起後,要說服歐盟便非常容易-歐盟一直以來就在農牧產品進出口上,與美國站在反面的立場,以健康包裝的理由一直都是歐盟建築貿易障礙的藉口。歐盟便在1998年以後刻意推遲認可GMO種子、使用暫停措施消極抵制GMO產品的進口、更進一步停止任何GMO作物的許可。2003年便被美洲的幾個GMO產品出口大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告上WTO,最後在2006年WTO仲裁下歐盟落敗,由於沒有任何有力的科學證據支持歐盟對GMO的暫時性措置是合理的、WTO裁定歐盟必須要求成員國撤銷禁止令,RoundUp Ready等GMO產品便能進入歐盟市場。但反孟山都陣營的生化大廠以及糧食貿易商,已經成功爭取到時間追趕技術落差、建立起消費者對GMO食品無端的恐懼、GMO成分標示以區隔市場,還有足以跟GMO相抗衡的有機產業鏈-並且開始剷除這個市場中少數還倖存的小型業者。

你吃的有機穀片真的比較安全、健康嗎?要知道,杜邦一點都沒有比孟山都來得『純潔』與『善良』,有機穀物的種子本身亦是由供應GMO種子的廠商,以足以避開GMO標準(註)、用較早期的遺傳工程人工產生的品種,跟你想像中的有機『純天然』,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基因轉殖有未知的風險性,但是符合『有機』認證或是能通過歐盟GMO成分檢測,沒有標上內含GMO標籤的產品,亦是跟『純天然無負擔』是兩碼子事。

有機穀物與基因改造穀物,只是一場基因轉殖技術落後者與領先者之間,為了存活與利潤的戰爭罷了,一般大眾想像中的有機穀物種植者,實際上越來越難生存,而事實上,有機也只是一個鼓動消費者用兩倍價錢消費的信仰罷了。真正可以避開GMO與農藥殘留,唯一的方法就是選購自家周邊市集(local organic food)或是跟農家直接採購的有機或自然農法農產品,親自去確認產品品質。但遺憾的是,缺乏足夠設備對產品成分檢測與控管的小型農戶,真的能在灌溉用水與空氣早以受到各種『非有機』產物汙染的環境下,提供風險低於GMO或是假有機產品的『無風險』農產品嗎?這令人懷疑。

食品的安全應該是建立在科學化的檢測上,不是愚蠢的陰謀論跟毫無根據、不科學的論點。

註:USDA的有機認證標準跟一般人想像中的有機天差地遠,反而形成了給食品廠商藉由混合成分來提高毛利的空間。

註:歐盟定義是「基因遺傳物質改變的生物,其基因改變的方式係透過基因技術,非以自然增殖或重組方式改造其內部. 基因物質的有機體。」

註:本文所說GMO作物皆指糧食作物,有機蔬果在美國有接近三成是直接產地配銷,而且比率還在增高,但透過盤商配銷的比例亦在升高,這跟生鮮配銷的供應鏈結構性質有關,總之,有機蔬果市場的運作跟糧食作物不同。


1 Henry A. Wallace Institute for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The Economics of Organic Grain and Soybean Production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policy research report, 1999.

2 EU commission DG-AGRI  report, Economic Impacts of Unapproved GMOs on EU Feed Imports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Jan 2007.

3 則留言:

  1. 請問這裡的 Kellog 公司是那個有名的家樂氏 Kellogg 嗎

    回覆刪除
  2. 更多的管制
    看來對大公司就是更有利
    因為他們可以用大量來沖銷管制增加的成本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