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少子化一定要提到這部電影:人類之子
http://www.truemovie.com/2006moviedata/ChildrenofMen.htm
這部電影裡面提到的是人類『真的』失去了生小孩、繁衍後代的能力,也就是少子化是生物
性的原因、最後完全失去了生小孩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噩夢確實是存在的,由於高
度壓力的工作、文明但傷害傳宗接待能力的生活習慣,再加上願意負擔傳宗接代壓力跟生活
開銷的年齡越來越晚,使得人類(特別是高度開發國家)確實有許多人的生育能力惡化、甚
至也有為數不少的人真的喪失了生育能力。
但是這是科學家或是相關人士才有辦法討論的問題,真正令一般人也不得不擔憂的是『高度
開發國家』的年輕一代當中,有許多人就算還有生育能力,但卻一點也不想要生小孩。也就
是說不是生理上的困難,有可能是心理上認為生小孩麻煩、也有可能是經濟上認為生小孩會
需要花大錢而使自己陷入生活品質下降的問題,另外就是忙於工作因此就算想生小孩,也會
害怕無法同時兼顧工作跟小孩因此不敢生的問題存在。這些人就算後來改變心意想生小孩了
,卻也往往只生一個,不再像以前的時代一樣生兩個以上。不想生小孩所以不結婚、結了婚
也不生小孩、就算生小孩也只生一個,最後造成了生育率降到只有『1』附近的水準,國家
正朝著人口負成長的未來前進。
而這些問題其實可以粗略分成兩邊:一、為什麼不再像以前那樣結婚生子?二、為什麼結了
婚也想生小孩,卻也不大生小孩?
前者在形式上代表的是人生選擇的自由度改變的關係。在過去女性不結婚會被視為『有病』
、男性不結婚生小孩也會被當作是問題份子-而且是連家人都會覺得『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什
麼問題』,然而在現在這個時代前者其實也不過就是『敗犬』並不是『有病』、後者甚至還
非常自以為樂地自稱為『草食男』而受到廣大的認同。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時代裡,其實有非
長多的人之所以會結婚生子,很大一部分根本是來自於社會跟家庭的壓力把他們當做是具有
傳宗接代能力的機器人,而他們也就服從社會集體意識的命令乖乖執行工作罷了。當然其中
也有一小部分會自我挖苦地說『不想生一個像自己這樣會造成麻煩的人出來造成大家的麻煩
』,實際上可能就是對於照顧小孩感到恐懼。
也就是這種結婚跟生育率的衰退,實際上是因為人類在一定程度的開發、文明發展、對於自
己是個人而非人偶這樣的意念產生認同,因此不想要履行被強加的義務所致。這樣的情況其
實還在增加、也許過個五十年後『對結婚生子充滿憧憬的人很奇怪』反而變成社會的集體意
識、然後用來排擠那些想要發奮生子的人也不一定。實際上如果對人的思想加以控制、影響
,利用輿論跟教育力量把小孩從小開始灌輸『若不在三十歲前生兩個小孩就會短命』的觀念
;或著直接在法律上規定除非有生理疾病不然三十歲以前一定要生兩個小孩不然一律每年罰
款或課徵高額『單身稅』、以妨礙人身自由的方式控制人民行為,或許就可以改善這種原因
所造成的生育率衰退。
然而這樣做的問題多多、而且根本上也就回到了過去不把人當作『人』,而是當作人偶、機
械、工具的時代,執行上恐怕也會有根本上的困難,恐怕只有像中國這類的獨裁國家有辦法
辦到,更不要說可能會衍生出非常可怕的問題。因此這種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都不會被認同
的做法,也只能暫且擱置一邊了。
實際上真正要解決的是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就算結了婚想生小孩,也不生小孩?
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就是,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其實想生小孩、對生小孩不排斥不想成為草食
男的人們,為什麼開開心心結了婚也遲遲不敢生小孩、就算好不容易鼓起勇氣,也在生了一
個小孩後就戰戰兢兢地節育,就算看到獨生子孤單沒有兄弟姊妹,也忍著不敢再生一個?
這個問題有非常多被認為是有相當嚴重性的原因,而且也有非常多人想到『也許有效』的解
決方法,為了方便閱讀就直接做成下表:
收入不夠所以怕了生了養不起=====津貼
收入不夠怕生了小孩生活太難過=====育兒津貼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小孩養好所以不敢生=====便宜或免費教育體系、公立托兒所
夫妻都有工作沒辦法好好照顧所以不想生=====公立托兒所、長時間育嬰假、育兒假
工作時間太長所以不敢生=====限制每日工作時間上限
把小孩養到至少跟自己有一樣的水準的成本太高=====便宜或免費教育體系、育兒津貼
家裡要養老一輩了再負擔小孩的費用太辛苦=====育兒津貼、老人津貼、強化健保
而且其實『育兒津貼』這項解決方法對第三到五點也是說的通的,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所有
國家在面對少子化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通過育兒津貼,甚至將育兒津貼提高到非常嚇人的
水準-幾乎是國民平均年收入一成的水準。當然實際上這些津貼的來源就是稅、由政府舉債
而來,而且實際上是對不生子的人進行懲罰以獎勵願意生子的人。
這個政策之所以奏效主要來自於對國民的消費習慣的控制。由於育兒津貼的源頭就是稅跟舉
債,因此國民的所得便被集中控制;接下來若是配合政府的政策、好好地生幾個小孩來看看
就把這些稅退還給你。也就是當你一領到薪水的時候就把其中一成扣下來,如果你不生小孩
那麼這一成就被沒收並且送給別人了,如果想要回來的話就生個小孩給國家檢查吧。也就是
強迫國民其中一部分的所得必須為了生小孩而消費,不可以拿來買電動遊戲機或是色情光碟
或是新一季的服飾跟包包。
實際上有效嗎?大多數的意見都認為有效,不然也不會幾乎所有少子化國家都有育兒津貼的
存在了-只是同意有效不代表『真的很有效』。松谷明彥教授就認為育兒津貼就算有效,但
也是連治標都稱不上。由於現代人生養小孩除了表面上的成本外,尚有非常高的機會成本存
在:為了工作升遷或是累積財富必須拼命加班、生小孩對於消費選擇的改變(存錢買屋),
然而生養小孩的好處卻很少,所以才盡可能晚生、少生、不生。育兒津貼政策目的就是要在
『不生這個選項對國民而言機會成本上升』的同時『讓生小孩這個選項的好處上升』來影響
國民的行為。遺憾的是如果從數據上來看,其實所有打算靠高育兒津貼解決的國家都失敗了
。當然也許可能不是真的育兒津貼效果太差,而是因為問題還在惡化所以相互抵銷也不一定
。但如果真的要說為什麼失敗,有一個原因我想應該存在:
既然這個現象是因為人類不想被當個人偶一樣操控,那麼這種把人像人偶一樣戲弄的政策也
未免太瞧不起人了吧?我連自己的身體要怎麼使用都要被這樣半強迫嗎?
另一方面其實那些不想生的人既然不為所動,那麼其實也只是讓他們強迫地忍耐著、然後讓
本來就計畫好生一個的人紓解壓力,但其實也不會因此生第二個(或第三個)。如果生小孩
可以生半個、或著三分之一個、五分之三個,那麼或許大家就會生非整數個小孩來領取津貼
,如此一來平均數就會大幅度地拉高。但很遺憾地小孩當然是沒辦法生半個的,也就是育兒
津貼沒有辦法有效地讓太多人的意願提升超過『一個小孩』然後生一個出來。
其實是因為生育子女不是單純靠流量支撐,實際上生育子女之前是必須要長期儲蓄的。在過
去的時代小孩只要義務教育完了就可以送出家門了,也不需要購買昂貴的玩具或是驚人的補
習費、家教費、治裝費等等,但現在卻要。如果不在生小孩之前預先開始為了小孩而存款到
一定標準就會感到恐懼、因此根本不敢停止服用避孕藥或拿掉保險套。
日本的統計數據很有趣-在1980年代以前儲蓄有超過50%動機是為生養小孩做準備,
然而在1985就急速下落到40%、現在則是剩下30%的水準,而且以長期趨勢而言其
實還在下降;另一方面為了退休的儲蓄卻飛快地從30%一路上升到60%。這兩個數據的
改變當然不是說所有人都把儲蓄目的為此做分配,其實是因為生育子女太昂貴而太多人根本
就放棄了、因而使平均拉低,另一方面這些放棄的人則是乾脆地放棄了養兒防老的觀念,直
接自己為了退休進行儲蓄跟投資。退休是可以由長達四五十年以上的儲蓄計畫來支應的,因
此不需要太刻苦,相對地養兒育女的黃金期只有十年左右然而費用卻十分驚人,如此一來就
算動過念頭,其實也會發現實在沒有辦法讓自己為了生小孩所以每個月存那麼多錢來做準備
,乾脆放棄靠自己養老比較實際。
也就是說雖然看起來為了生育子女所需的儲蓄比率下降了,並不是因為變輕鬆了、而是因為
根本放棄的人太多了所以把平均整個拉低。而沉重的稅賦也增加了困難度、讓更多人放棄為
了生養小孩而做的儲蓄,另一方面由於有老人年金制度幫忙而選擇乾脆靠自己來準備退休比
較實際。為了給付大量育兒津貼實質上必然面臨加稅,如此一來反而會讓不少人根本因為存
不起錢、達不到做好生小孩準備的門檻而放棄。如果不生小孩(甚至不結婚)就算不買車、
買房子、存教育基金都可以過得很逍遙,相反地為了生小孩卻得強迫自己買車(甚至休旅車
)、買屋(還要夠大間)、存教育基金(過去足以養大三個小孩現在卻只夠一個)。這樣的
門檻太高了,太多人根本跨不過去、甚至還有不少人因為太過強迫自己而自殺。
生一個小孩需要的不是每個月數千元台幣的開銷,事實上是要為了買車、購屋、存教育基金
而必須進行好幾年縮衣節食的拼命儲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高的標準,實際上每個人
不同,但是比起過去結婚之後不用想太多不小心就生了、糊里糊塗就養大了的時代來說,結
婚生子變成一種高大的門檻。而這些門檻讓想生的人忘而興嘆才是問題的根本-育兒津貼根
本就像那些沒有門檻、可以想生就生的人(通常是有錢人)變相侵占他人收入的的政策了。
這就是為什麼育兒津貼看起來像是所有的問題的解答,實際上也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甚至還
飽受各方嘲笑的由來。
那麼這種門檻要怎麼消除?難道要加稅去進行購屋津貼、購車津貼、擴大教育津貼嗎?其實
這樣的論點可能是有效的-但是要提高到有效的水準,可能會發生很嚇人的事情:你的所得
會有七成、八成被政府統一徵收,如果你乖乖照著政府的話生小孩,就會還給你。但要是你
硬要當個獨身貴族、不好好使用社會福利,那麼其實你再怎麼拼命,也有接近一半的所得是
在供養別人家的小孩。
這就是瑞典-平均所得稅率超過50%、消費稅超過20%的天堂。
而瑞典實際上也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生育率從1.5進步到超過1.7、1.8,甚至目標是追
上美國的2。瑞典的成功幾乎成為所有想要解決少子化問題的國家的典範-加稅、控制國民
的消費方向、強迫他們生小孩。
(何不乾脆按照最前面的建議,三十歲以後沒有兩個小孩就課徵高額單身稅算了?)
這個問題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人民有了身為人的自覺、不想被集體意識操控因此不
想生小孩,沒想到最後卻被迫要被國家直接剝奪經濟自由、實際上變成有如國家的生育機器
一樣。由於在操縱的過程中遇到了人民的抵抗因而成效不佳,所以就乾脆讓人民完全失去抵
抗的能力,變成國家的奴隸。
其實如果從小洗腦、催眠、讓人民根本不要有自覺因此不想生小孩,反而從小沉浸在為了國
家萬歲所以要夜夜奮戰的自我滿足中,說不定人民還比較幸福吧?
(待續)
農業社會小孩五歲就下田了,當然是多子多孫多福氣
回覆刪除雖然我有兩個小孩,不過我還是認為夫妻都在上班的話還時不要生比較好。
回覆刪除少子化可以帶來相當好的節能減碳效果,這也是目前政府主推的。
對於上班族來說生小孩真的會很麻煩:
1.托育問題:生了又沒辦法自己帶,請保母的話萬一公司又要你加班,常常搞得對公司對保母都很不好意思。小孩生病的話請假帶他看醫生,有些老闆會不開心。公立系統都比你晚上班早下班,還是得另外請保母、安親。
2.收支問題:薪水大概有三分之一要繳房貸,如果請育嬰假自己帶,原本雙新就少一半,外加健保通通要掛在一人身上負擔變重,還要再多一筆國民年金,也少了一半的勞退金。
3.經濟問題:2000年網路泡沫化、2008年金融海嘯,有小孩就沒有積蓄要如何撐過裁員、無薪假。
4.職場問題:以前的老闆跟我們說,叫台灣人出差他還要先回家安頓老婆小孩、中國人的話二話不說立刻就可以出國了。有小孩讓老闆認為你的職場競爭力變弱。
另外:
5.台灣已經太擁擠了,能將到人口五百萬會比較好,最高也不要超過一千萬人口,這一小塊土地實在沒辦法承受這麼多污染、廢棄物。
6.世界上如:非洲、中美洲,還有很多孤苦無依的小孩可以領養,不一定要自己生。
有了小孩後,大概也沒能力開車了,上下班只能騎機車了。就月薪六萬多(年薪八十幾)來說,以勞工來講大概是在中間吧,也就是說有另外一半的勞工過的更辛苦。
政府一定要鼓勵生育啊 ... 要到 1.8 以上的水準啊 ...
回覆刪除要不然 哪有未來的工作人力啊 ...
所以 課單身稅 合理 XDDD
我家小孩以後的稅金幫你 養老 ...
門都沒有 ...
樓上的~ 移民阿 如果小孩培養的夠好,我也贊成移民~ 蔡明介的小孩都移籍新加坡了~ 可以考慮
回覆刪除三樓的看法是錯的,事實上是他先幫你養小孩,你的小孩再幫他養老。而且由於通膨預期的關係單身的人實際上享受的福利最低,所以本質上是他在幫你養小孩。
回覆刪除簡而言之,其實政府官員之前說的"單身公害"的說法其實是錯的。
就算育兒津貼是對單身者的另類剝削
回覆刪除我也不認為有小孩的人就"真的"有受到這些福利的幫助
生活品質絕對是降低不用講
小孩的教育,現在台灣的教育我有什麼信心認為將來會更好,
不扯教育,我又有什麼信心認為小孩長大後,剛好有什麼超級宇宙世代經濟往上大爆衝,如果花了大錢,小孩出來一輩子不能出頭,誰比較難過?肯定是父母而不是那些小孩
另外...我看松谷明彥的書,他認為投資自動化設備終究會失敗
原因是少子化,企業需要的是縮減企業規模
你的疑問是系列文下一篇的主軸
回覆刪除同一份工作在以前可以養活一家四口,現在卻不能,為什麼呢?因為食衣住行的開銷成本比以前多,可能是因通膨還有相關從業人員的薪水提高的關係,最後反映在買單的價格上.問題是工作薪水的增幅趕不上!不知道這是不是跟產業結構相關呢?高附加價值的工作環境不建立,整體利潤無法提高,用量衝的結果,總額是有增加,但分到中產階級以下(占人口大多數)手中的不成比例,加上稅制的漏洞,造成財富的流動僵化:劫貧濟富.由此看來,是不是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確立的話,所創造的總產值的最大也就 確立?要進化,不是產業結構升級就是像以前的殖民地手法,(現在文明的方法叫全球化?)那麼現實的結果就是競爭力分高下!教育乃百年大計可知.只是社會變遷帶來少子化的現象,究竟是一種系統產物,還是說真的單純一些環節出錯了,修正就可以解決問題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