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房地產榨遍-第三章 崩盤前的掙扎還是將要暴衝大漲?(2)

漲到跟日本一樣?

一個經濟體運作正常的國家,房地產市場是隨著幾個指標不停上下循環的:利率、貸款難度
、經濟成長率、人口成長率,以及很少有人知道的一點:青壯人口比率。

日本房地產市場在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時崩潰後,剛好又遇上全國全面性的人口老化問題
,加上出生率過低,使得購屋主力族群青壯人口的比率節節下滑;雪上加霜的是,日本老人
壽命十分地長,而且日本還有獨特的社會問題:極度浪費醫療資源。

因為必須維持家計的青壯人口沒有時間照料家裡的老人家,因此一但老年親屬因為生病或是太
老而虛弱得無法自行照料生活,就把老人丟到醫院裡去住院,造成日本醫院滿滿都是老人的奇
景。同樣都是人口老年化的國家,全國醫療資源甚至足以跟半個歐洲匹敵,原因就在於大多數
的醫療資源其實都拿來照顧體弱多病但其實不需要住院的老人了。

這造成了兩個問題:原先老人的住宅會拿出來賣或是給青壯人口繼承,同時導致住宅市場供給
增加跟需求減弱;接著老人的醫療跟保險支出其實都是由青壯人口承擔。那麼高的支出壓在年
輕人身上,自然造成消費能力跟購屋能力嚴重衰退、導致整個住宅市場需求嚴重下滑。這就是
為什麼2000年之後日本的經濟有緩步成長,但是住宅市場卻反而越跌越慘的根本:只要青壯人
口買不起,住宅市場就是會跌。


[圖:日本東京都平均房價長期趨勢是在泡沫經濟後大跌,然後持續下跌,十多年都沒有回升的跡象]

很多人以為只要有錢人會持續置產,房地產市場就一定有支撐-這句話確實是正確的,但必須
符合一個前提:那就是基本需求面必須成長或至少是維持固定。因為有錢人置產一樣有維持成
本,有錢人並不代表房貸零利率;就算是現金買的,如果投資報酬太低,有錢人可不是傻子。
特別是明顯整個市場都還在逐漸下滑的時候,有錢人對市場比一般人更敏感,絕對是縮手得更
快,反正有錢人有的是避險的選擇,想投資房地產只要等跌得夠低在進場就好。

不要拿自己的窮人價值觀去猜測有錢人的想法。

因此相對於住宅市場不斷下滑,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曾經暴跌的店面跟商辦市場,在景氣回溫後
反而有上升的趨勢。這是因為人口雖然衰退、老化,導致基本『住的需求』萎縮,可是只要經
濟有在成長,店面跟商辦就不會租不掉、更不會有供給過度的問題:因為店面跟商圈本來就有
擴充的限制性,並不會因為景氣好,SOGO商圈就會一路擴張到仁愛路跟建國南路。

因此在房市跟經濟成長打底後,日本的有錢人開始慢慢願意把資金放回到店面跟商辦市場,因
此相對於跌得好像沒有未來的住宅市場,商辦跟店面市場反而開始回升、精華商圈的地價也開
始上漲。畢竟日本的國債跟定存利率實在低得太離譜了,只要商辦跟店鋪的租金不要太低、而
且商圈有穩定性不至於萎縮,就是有錢人喜愛的投資標的。

這也是有錢人跟一般人的差異:有錢人想的是讓錢丟進去會賺租金的不動產,而一般人以為買
了房子住就會增值,事實上完全是癡人作夢。現金收益不會持續穩定成長的不動產根本沒有實
質的成長空間,住宅不斷供過於求只會造成租金持續下滑而已。

因此日本的房價跟地價呈現南轅北轍的走勢:目前作商店跟辦公使用的不動產持續上升,而住
宅卻繼續跌、甚至出現『3000萬日圓以下都心宅』的廣告招牌,我的天啊,東京都三房華廈只
要不到台幣一千萬!

但是建商卻會拿日本精華區段地價創天價的新聞來哄騙你、讓你誤以為日本房地產市場還是高
檔。但就算商鋪跟大樓所在位置的地價創下每坪1700萬日幣、3000萬日幣甚至更高的價錢,
都跟一般住宅完全無關。因為事實上這樣的情況也早就在台北發生了:東區的透天店面動輒三
四億,建物卻是早就老舊無法使用、不能當一般住宅的房子,土地只有二十多坪,換算土地單
價(因為建物已經沒價值了,就是賣那塊地而已)高達每坪1500萬台幣。

因此拿真正商業用的土地單價去『膨風』日本地價有多高,完全是騙人的,因為你買的是住宅
,不是商店。建商這麼作完全是類比錯誤,這在行為財務學上就是造成購屋者的定錨錯誤,也
就是刻意讓你根本就搞錯比較對象。

實際上大多數日本用來蓋住宅的用地都在一坪2000萬日圓以下,也很少高過3000萬日圓,而
且日本的土地每坪土地面積可以用來蓋建物的比例比台北更高。東京都住宅用地容積率(註)
幾乎是台北的兩倍,加上日本大規模都更的獎勵容積可以到達100%、等於是加倍,比起台灣
都更獎勵容積上限只有50%要高得多。

若以容積單價來計算建商興建住宅的土地成本,以300坪土地來計算的話,東京都的第二種住
宅用地等於是這樣:

可蓋建物面積 = 300 x 400% x (1+獎勵容積上限100%) = 最多可蓋2400坪建物

而台北的住三之一用地則是這樣:

可蓋建物面積 = 300 x 225% x (1+獎勵容積上限50%) = 最多可蓋1012坪建物

東京都常見的住宅用地每坪可蓋的建物幾乎是台北的2.4倍,因此其實東京都的住宅用地地價
應該要是台北的2.4倍才對。


事實上卻非如此:杭州南路的住宅用地飆破400萬,連汀洲路二段的巷弄內住宅用地都飆破180
萬。這時候你就會想,可是前面提到的是日本住宅用地是約莫2000萬日幣、相當於700萬台幣
,不是嗎?180萬的2.4倍,也沒有到700萬那麼高吧?

那是因為2000到3000萬的是東京都的商業用地,容積率高達1000%以上,等於是住三之一的
五倍以上。180萬乘上五倍就高達900萬的單價了,等於是東京都的1.3倍。為了避免被這樣土
地分區不同的情況給誤導,最好的方法就是算容積單價:

土地每坪單價 ÷ 容積率 ÷ (1+獎勵容積上限) = 容積單價

台北的住三之一土地容積率乘上獎勵容積加權,最多也才3.375,而極為稀有、容積率最高的
商四土地(容積率800%)也才12而已。相較之下東京都住宅用地最高是8、第三種商業地域
(容積率1300%)高達26,幾乎都是兩倍以上。

最後還是回到前面的結果:台北非店面的土地地價應該是東京42%以下。

對照一下台北市住三之一土地單價飆到180萬以上,建物分到的每坪土地的成本高達180÷3.375=53萬
,加上興建成本一坪十多萬、銷售成本跟建商的利潤20%,將會達到每坪80萬之譜。以台北市
標準三房新成屋的定價模式,將會變成25坪主建物 × 1.5倍公設加乘 = 權狀42坪,總價高達
42 × 80 = 3360萬台幣。前面都已經說了,東京都的三房華廈普遍只有3500萬『日圓』到5500萬
,同樣面臨經濟不景氣、少子化、老年醫療成本遽增的台北市,難道有本事比全世界最有錢的
東京都還要貴、甚至是三倍嗎?

東京都當年可是號稱世界之都、連紐約都不看在眼裡,在景氣蕭條、人口老化後,住宅市場免
不了永無止盡的下跌,難道只不過是『台灣首都』、號稱台北國的台北縣市,就有本事比東京
都更囂張跋扈地亂漲一通?

實際面就是不管未來還會不會繼續被炒作上去,但是現在的台北地價早就已經遠遠高於未
來必然的走勢了。
漲的跟日本一樣?其實是跌得一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