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簽署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有可能在五都選舉前,但也有可能因為選舉的操作,延遲
到下次總統大選前才簽署-後者的可能性遠高於前者,畢竟ECFA其實是有可能造成台灣
嚴重蕭條的一把兩面刃。但沒有人可以確實預測未來,只能以現有的狀況去推測可能的結果
,而台灣現在就有一個因為自由貿易受到嚴重衝擊的產業,藉由政府對此一產業的配套措施
,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ECFA最受爭議的部分就是在關稅減免後,原先靠著關稅保護的產業將可能因此受到中國
製品侵略而毀滅,目前政府的宣傳方針主要集中於未來可以藉生產要素有優勢的產業來彌補
缺乏優勢而會被淘汰的產業。
一般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可以讓各個國家選擇最有效率、生產要素最能夠
極大化產出的產業,藉此就可以達到整個世界的生產都有效率,可以避免生產要素靠著貿易
壁壘而被用在不經濟的產業。
將這個過程簡化,就是以下的簡單公式:
α * Labor + β * Land + γ * Capital = 生產成本
用這個簡單的公式可以檢視自己國家的哪個生產要素的價格較低所以較有優勢。一般而言生
產成本中勞力(Labor)需求較高的稱之為勞力密集產業,因此像中國這樣工資極低的國家
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也因此他們的公司會接受價格最低的訂單。就是這個原因促成了全世
界在這二十年來享受到越來越進步的科技,但是價格卻沒有顯著上升、甚至更低,成為自由
貿易理論認為可以幫助世界進步的佐證之一,假如中國這類國家還在鐵幕,那麼通通是MIT
或MIK的電子產品價格將會相當高,年初推出的ipad很有可能是$999。
但是問題來了-Labor前面乘上的α並非只代表勞工的薪資,而是代表取得勞工來生產產品時
,整個累加的成本。徵募人才所需的成本、保險費、將工作環境改善到勞工所需最低標準的
成本:像google要有豐富的休息區才能招募到一流人才、中國加工廠現在必須要有不會害死
勞工的工作環境就是這類成本-在過去,中國加工廠就算環境跟地獄一樣,都找得到工人,
現在可不容易了。
而Labor也絕對不是一個勞力密集產業唯一的生產成本。若是土地(或者可以稱為固定投資)
或資本(不止營運資金,也包含技術授權、研發等費用)高得離譜,那也會把勞力價格低廉
的優勢給抵銷掉了。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非常低的勞工薪資(而且通常可以任意資遣
)、不需要太高的保險、極惡劣也被接受的生產環境讓中國廠商在勞力密集產業有極大的優
勢,但相反地,昂貴的資本成本、研發能力低落(代表研發出相同的技術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而時間是有價格的),再加上其實應該很低的土地成本,卻因為嚴重的官僚體系腐化,而
隱含了非常高的成本(正常的情況下不會著墨於此,但很遺憾地在中國,官僚體系產生的成
本足以佔據非常顯著的數字)。
因此一個Labor低的國家不見得在勞力密集產業一定是無敵的-端視該產業對於生產要素的
要求是如何配置。這就是為什麼鴻海的產能幾乎都在中國、台灣只有一個殼,但是很多電子
大廠卻依然沒有全盤移民過去中國的緣故。因為在中國,勞力價格雖然只有十分之一,但是
土地(官僚貪腐)跟資本(技術研發難度)的成本實在太高的關係。
總而言之在討論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時,若只看見勞力這樣生產要素有價格優勢就以為光靠
廉價勞力就能取得市場優勢,可以說是天真至極-而過去二十年來,在中國失敗的外國公司
,可以說都是忽視了另外兩個生產要素隱含的昂貴成本,因而跌了個大跤。勞工薪資高的國
家,不見得在同樣的產業,成本就一定比勞工薪資低的國家要高。而且單純的勞工薪資低並
非代表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中,來自勞務要素價格的成本就一定低。在同樣的工資水準下
,能用同樣勞力生產更多產品(或者說不良率更低)的公司,成本才會較低、而非相同水準
(註)。
農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國民所得是我們兩倍的法國跟美國,正好是農業出口能力遠勝於台
灣的國家。然而在一般大眾眼裡認為高度勞力投入、理論上工資低就可以勝過高工資國家的
農業,台灣卻在全球市場節節敗退,時至今日,甚至連市場有獨特性、無法被外國製品輕易
取代的稻米,都面臨死亡。
原因就在於,比起美國跟法國,我國的農業雖然表面上工資低,但由於生產規模的不經濟、
缺乏效率,每一單位製品分攤到的勞務要素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台灣幾乎都是小規
模農地耕作,因此在土地跟資本的成本上,無法像美國一樣透過大規模耕作來分攤資本成本
,也無法建立起以公司為單位的農業避險市場、讓生產者能夠轉換生產模式。儘管勞工薪資
較低,但因為較差的生產效率,使得台灣農業的生產成本其實相當高、勞動要素的價格也遠
較世界主要農業出口國高。在加上其他種種不利的要素成本高昂,終究導致台灣農業走上死
亡一途。
但其實這一切,在二十年前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如診斷出癌症的醫師說詞),其實
一切不會如此絕望。
然而這二十年來、甚至十年前已經診斷出癌症後、又過了十年的這段時間,台灣這個病人不
但沒有積極治療、改善體質,甚至不斷嘗試沒有任何理論、實務支持的偏方,更加導致問題
惡化,終致沉痾難治。
註:簡單的數學-每一單位產品所需的其他成本相同,而A工廠的薪資較B工廠的薪資高4%,
但是A工廠的生產不良率比B工廠低5%,那麼哪個工產的每單位成本較低?答案當然是薪資較
高的A工廠-勞務要素的價格並非勞工薪資,而是生產每單位成本所需耗費的勞工薪資以及附
加成本,如果薪資較高但是有高於對手的生產良率,那麼每單位生產成本並不一定比較高。
李登輝前總統該看一下
回覆刪除他應該有興趣
只是在位時好像也沒有改變這些事情
寫的不錯, 不過有個問題, 那就是, 美國根本沒有農業, 美國只有工業!! 你認為我在開玩笑, 不, 我是說真的, 美國所謂的"農業出口品"大多是孟山都生出來的, 那種東西跟本不叫"農產品", 更別提前陣子的美國牛是怎麼養出來的, 傳統的農業在邪惡美帝的工業化大軍進攻之下, 跟本毫無還手之力
回覆刪除其實世人對美國工業化農產品有太多誤解了,比起中國產的農產品有衛生跟菌類還有不明藥物殘留的疑慮,美國農產品可要遠遠安全得多。
回覆刪除比起被汙名化的美國牛,美國農產品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小麥跟大豆這類糧食作物。並不是因為被渲染過度的基因改良問題,而是因為這些作物為了節省運輸成本都是坐船的,為了應付船上極度悶熱的倉儲環境,都會灑上大量的藥物。這些藥物儘管經過檢驗標準無虞,但依然比起各個國家自產的要高出許多。
比起那些沒有太多科學證實的謠言,還不如正視藥物殘留的問題,這也是支持國產品最好的理由。
至於說邪惡美帝,中國下一步也是要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因為事實上若是沒有這樣工業化大量生產糧食作物,中國跟印度就會被饑荒打倒。
美國跟歐洲搞農業的模式不大一樣,美國除了工業化模式外,還有極為離譜的補貼政策,歐洲因為土地不夠大以及歷史因素無法搞工業化農業,所以搞農業化的手段是極為不可思議的離譜的補貼政策。
回覆刪除如果你稍微言就一下杜哈回合目前農業談判的狀況,就知道甚麼叫作極為不可思議的離譜的補貼政策。在歐洲,農業生產的三項生產成本要素全部不是零就是負的!也因此,杜哈回合談了八年毫無進展。
台灣的農業,兩個條件都不存在,農業補貼在九零年代初期為了加入WTO就全部丟給美歐了,現在說這些,好像晚了20年。
回Joseph:
回覆刪除第一、美國跟歐洲確實有極龐大量的綠色補貼,而且這幾年因為自由貿易談判的關係,容易招惹非議的藍色補貼則大量轉至綠色補貼。但事實上這原本就是一個政府在產業發展上該做的事情。我們政府最愛說的建造科技園區、研發獎勵、稅務優惠、甚至拿役男給廠商當國防役,這些都是所謂的政府補貼。
第二、印度在杜哈會議甚至要求美國"降低整體補貼總額",這已經是無理取鬧了,產業規模越大、基於規模而進行的綠色補貼本來就會變大,而且印度、中國、台灣在電子、工礦業甚至進行從量的藍色補貼,說實在的,開發中亞洲國家反而是在自打嘴巴,因為包含台灣在內,這些國家在電子業、家具業、化工業反而跟美國的立場調換,是美國一直在控告這些國家過度補貼與傾銷。
第三、台灣農戶所得中來自農業收入只佔了三成,而非農業收入中政府轉移就超過三成,到底哪邊的補貼比較過火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解讀,但政府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補貼跟輔助產業,問題的核心在於到底要怎樣補貼可以讓產業更有效率、規模擴大、幫助更多國民,並且不會有妨礙自由貿易之嫌。台灣現有的補貼大多數可以說不但數量龐大、無法扶持農業發展,甚至還有像休耕補助跟無差別保價收購這樣扼殺產業的補貼存在-這根本已經違背補貼的原意了。在自己國家的補貼反而在殘殺產業的狀況下抗議其他國家進行補貼,實在十分諷刺。
第四、仇視發展跟補貼政策較先進的國家是無濟於事的,一個連如何正確地進行政策補貼及改造產業結構都辦不到的國家,要怪別人靠補貼使產業強壯所以才打不過人家,實在是可笑至極。
總之,補貼人人都在做,但怎樣把補貼作得好、使產業正面發展,而非像台灣政府一樣反而在扼殺農業,才是政府該正視與努力的核心。否則自己的政策通盤都是錯誤的,整天只會把歐美國家當作仇敵般愚昧農民讓農民以為都是這些國家的錯、而政府沒有錯,那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首先你要確認一下你真的是在玩這個議題的嗎?你真的知道什麼Green box, amber box, “shining” amber box…這些名詞是怎麼玩出來的嗎?”Green” box與”Green policy”有關嗎?這是依據邏輯分類出來的?或僅是按照強國喜好所做成具有偏好性的分類?
回覆刪除我一點都沒忌妒強國,只希望有一點:起碼讓台灣可以做跟他們的事而不要被301或TBR就好了。
修正一下:讓台灣可以做”跟他們一樣的事”而不要被301或TBR就好了。
回覆刪除"綠色"補貼取代"藍色"補貼在經濟學上是有學理跟實證支持的,在補貼存在之下,前者會優於後者,原因在於藍色補貼會造成規模不經濟、反而使生產效率退步的問題,而綠色補貼則反之。這上下兩篇文章的下篇就是在說明這件事情,希望你有看過。
回覆刪除這跟環保並沒有關連,而是透過限制藍色補貼轉為綠色,在補貼因為政治現實存在下,可以避免補貼造成生產效率反而退步的問題。
首先你要回頭思考,自由貿易最原始的目的是什麼?答案當然不是"幫助窮國"或"幫助產業弱勢國",自由貿易的真正目的是讓生產要素最有效率化,解決糧荒的方式並不是使中國跟印度能持續以高單位成本生產良時還能自給,而是讓單位成本低的美、法糧食作物無障礙銷往中印-而中印若是認為生產糧食作物的要素可以轉往他們偏好的產業-例如加工業,自然可以將其對生產要素的補貼轉走、進而使自由貿易昇華。
而綠色補貼跟藍色補貼的差異在於,同樣是補貼,藍色補貼被證實會降低市場的生產效率,而綠色補貼則相反。以柳丁農補貼為例,進行轉作補貼可以提高整個農產品業的效率、避免田地繼續種植不賺錢的柳丁,相反地,保價收購卻是讓田地繼續種植柳丁。
所謂"綠色""藍色"並不是以歐美國家的"喜好"而區分的,而是將補貼當作對生產要素的影響因子,而藍色補貼會使生產效率降低、綠色則是正面的幫助。農業以外在鋼材業、傢俱業、礦業都有類似的議題存在,而之所以限制藍色補貼而較不限制綠色補貼,是因為綠色補貼對世界是好的。
至於綠色補貼是否會對該國家產生財政問題?這又變成更複雜的議題了,而且目前經濟學也對於財政政策的經濟成本衡量有非常多的爭議,甚至可以說毫無定論。
至於要不要限制世界各國"都不准補貼"?當然這麼做看起來就是真正的公平競爭,因為富國政府的龐大財政預算就無法插手了,然而卻會形成更嚴重的問題:事實上世界糧食作物價格如此之低是靠美法兩國為了促進農業而進行的大量綠色補貼。將補貼完全抽掉後,反而會使生產成本大幅度攀高、最後世界糧食價格反而暴漲。
當然如此一來中、印等國家就可以反敗為勝、日本說不定還會成為馬鈴薯外銷超大國。但這樣對這個世界是好的嗎?這值得令人深思。
而且,中國並不是沒有能力補貼的國家,中國、印度對於工業進行的有形無形補貼,世界各國都無法相比,更是全世界被控告傾銷問題最嚴重的國家。這樣國家的農民在世界站不腳、節節敗退時,不檢討自家政府不願意把獎勵跟補貼從"比較先進"的工業移回去"傳統根本"的農業,反而去檢討"比較願意顧根本而非裝先進"的美國與法國,甚至寧願用世界糧食價格暴漲、更嚴重的飢荒來換取自家農業的生存空,是否反而違背了自由貿易的原始精神呢?
想要在自由貿易下生存可以,就請你的政府用補貼或法律、政策,使你的生產要素優勢足以有世界水準的競爭力。而非該國政府將補貼都在別的產業、刻意放生農業、甚至用補貼導致農業衰退時,卻一昧抱怨農業強國政府的補貼。台灣農業最大的瓶頸是土地的破碎跟這個問題帶來的生產規模低落、規模不經濟。可以採取美國方式獎勵大農場、可以採取法國方式獎勵合夥集體耕作-或許也有別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把目前存在的藍色補貼如大規模的保價收購、休耕補助,轉為對生產效率有幫助的綠色補助才是。
如果既不想要改善生產要素的競爭力、又死守會使生產效率低落的藍色補貼,那麼這個產業被別的國家任意欺負,自然也是無法避免、咎由自取的。
美國可從來沒有禁止台灣電子廠商難以理解的稅務補貼跟人力資源補貼以避免他們的電子廠被擊垮,相反地他們是透過政府獎勵跟補助提高產業鏈的優勢位置、繼續保持世界前三大出口國的地位。相反地,台灣人卻在自己的農業因為錯誤的補貼方式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時,抱怨美國進行補貼跟獎勵提高生產效率,台灣人難道不覺得自己很丟臉嗎?
還記得某屆傑出農民獲獎人曾說過,政府的休耕補助根本是"鼓勵他們放棄",與其這樣不如把錢拿給想認真耕作的人讓他們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競爭力。真正耕田的農民都知道問題關鍵所在,為什麼自以為幫農民發聲的人,卻總是搞不清楚問題關鍵呢?
註:中國政府沒有對美國"301",不過過去從美國出口大豆到中國時,會被當地官員以"法律規定必須要通過大豆品種認證"為由扣留甚至罰款,有趣的是,當時中國政府連大豆品種認證的標準跟法律都不存在。
另外,您說台灣農業補貼不存在可以說是外行了,台灣現存的保價收購跟休耕補助、還有農委會跟國立大學之間的研發、試作輔導,通通都是農業補貼,差別只在於從量性補貼是受到國際間大量做出限制要予以削減的藍色補貼,而台灣式的休耕補助是地球上沒有國家願意採行的愚蠢政策,而試做輔導與國家單位的種苗開發言就則是受到允許的綠色補貼。
回覆刪除在受到報章媒體的渲染之外,請記得查明台灣的現狀,而不要人云亦云。
至於認為Amber box"不准存在是因為歐美國家的喜好"那更是離譜了,Amber box是會嚴重扭曲生產效率的嚴格限制項目的統稱,簡而言之就是這類補貼在使該國農業喪失生產效率的同時卻又可以保持國際競爭力,根本可以說是人類公敵。
我只說,理論跟現實落差很大,如果你只是透過蒐集來的資料就來評論WTO農業談判以及各國農業政策,那跟真實的世界差很多。
回覆刪除在真實世界,作法永遠是先射箭再畫靶:歐美國家都是先有一個國內政策,然後在國際場合畫靶說這一個補貼「沒有扭曲貿易的效果」,因此把這一個措施放到「綠色的箱子」。
從過去的文章來看,您應該是從事金融或財務方面的工作或研究,對於您就高鐵、房地產等各種分析意見我也都很同意與欽佩,所以也不會有其他意見。
但是隔行如隔山,農業與貿易,特別是農業貿易,完全不是你用既有的經濟學知識可以套用的,您一開始提到(α * Labor + β * Land + γ * Capital = 生產成本),在WTO農業的領域,這一個方程式完全無意義。
有意義的兩個方程式是:
α * trade barrier + β * subsidy= 農民福利
domestic support (WTO專用限定語)= domestic political support(一般普遍用與)
您若有興趣,可以跟專業的農業經濟、國際貿易經濟的教授對此一議題進行討論。您對於自由貿易與總體經濟的認知偏低,使您對於自由貿易條款的認知產生偏頗,甚至完全無法理解中國跟印度、甚至台灣,其實本身也有極大量的補貼,而且大部分是會扭曲生產體制、造成要素分配不均的藍色補貼甚至是琥珀色補貼。
回覆刪除至於生產三要素這是經濟學基本的基本的觀念,只是要探討每一樣生產要素的價格在加權平均下產生的成本,對於國際貿易下生產優勢進行探討罷了。
您若是完全拒絕國內外教授對於國際自由貿易對世界的優點、而一昧聽信偏激人士詆毀、甚至要求重新築起貿易壁壘,為的只是給農民"他們其實不是真的很需要的福利"。
歐美的農民難道沒有福利嗎?當然不是,所謂的綠色補貼就是最聰明、能讓農民最幸福的補貼,而且對於自由貿易的扭曲最少、能夠有永續提升的效益。台灣農民真正需要的是這類的補貼,政府若能真正把農業當一個產業重視、將那些不適宜的藍色補貼撤除,並且撥給不遜於其他產業的補貼額度,那麼台灣農業還會如此不振、需要以藍色補貼來救濟嗎?
希望你能認真思考背後的問題,農業貿易談判依然完全不脫經濟學對自由貿易的討論範疇,農民的福利也不是透過貿易壁壘才能爭取的,台灣農民需要的是可以獎勵他們擴大耕作規模、提升生產效率的補貼,也就是台灣農民真正需要的是法國跟美國所做的那類補貼。
那到底為什麼您還要支持台灣繼續留在現有、對產業扼殺、浪費大量投入跟補貼的琥珀色補貼,而不願見到台灣轉型到更有競爭力的綠色補貼呢?
註:我家就是種田的,要說跟農民的距離,我比你還近。
最後再重提一次,傑出農民獎獲獎人朱進郎先生曾說:
回覆刪除"農民不是不種,而是生產過剩、賣不出去,政府應該造就好的農業經濟環境,但農民也不能事事依靠政府,要有自己的規劃,否則就算保有土地,沒有活用,還是死的。"
另有多屆神農獎、傑出農民獲獎人對於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愚蠢、消極做出大量批評,到底為什麼我們的政府還有藉口不將農業補貼從愚蠢無意義的琥珀色補貼轉為綠色補貼呢?
我想,這一切在二林鎮被中科四期強制徵收下找到了答案,很顯然地,我們的政府是打算讓農業透過補貼慢慢衰竭而死,這樣就方便他們扶植與發展其他產業了。
另外,中國跟印度一方面打算將美國一併限制綠色補貼跟AMS額度,其實另一方面在自己國內打算"仿效法國"採取極大量的綠色補貼強迫其農業升級。可以說中國跟印度其實是很聰明的,甚至不打算堅持琥珀色補貼,非常認同綠色補貼的用處。
回覆刪除至於您,到底為什麼還要否定綠色補貼,堅持認為那是因為歐美國家已經做了這種補貼,所以畫靶呢?實際上美國跟英國、法國也是在自由貿易產生後,因為讓步所以將大部分AMS項目轉為綠色補貼,可以說要不是有自由貿易的壓力,他們不會昇華成現在這樣更強大的模樣。
那麼,您,到底為什麼還堅持台灣現有,扼殺農業的補貼方式呢?
為了避免流於自說自話,遵照您的意見找了一位國際貿易經濟的教授對此一議題的討論,夠無聊的朋友可以一起來看看歐盟是怎麼搞補貼的,也可以一起想想台灣被允許去玩這些東西嗎:
回覆刪除http://iir.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1/47-4-1.pdf
我沒有要否認您說的綠色補貼措施的重要性,但我強調的是,如果缺乏這總量超越台灣200倍的農業補貼總額,以及真正具有戰鬥性值特定產品生產及出口補貼,搞一堆農業合作社又怎樣呢?
問題核心依舊在此:
回覆刪除比照法國對工業、電子代工業的補貼,跟中國、印度、台灣對這兩個產業的補貼,不覺得問題出在法國比較重視農業,而東亞國家喜歡把補貼預算都挪去電子代工業嗎?
中國是全世界GDP排名前面的國家中,赤字最低的,而且中國這兩年開始推動前進大西部、要提高農業的規模也就是要透過綠色補貼來跟世界各農業強國抗衡。
台灣有不被允許嗎?當然不是,而是台灣的農業本身就被自己的政府跟人民邊緣化了,綠色補貼根本就沒有限額,而且不論是哪種綠色補貼,本來就會有交叉補貼的疑慮。別忘了這篇報告裡面指控法國的是什麼國家-澳洲,世界前幾大的農業出口國。事實上只是法國越線了,所以出口國跟出口國在打貿易戰爭罷了。而且法國後來也是接受自由貿易規範把從量補貼改為對農家收入為對象的綠色補貼,並沒有"法國可以一直這樣爽下去",原因就是被其他的農業出口國給糾正了。
問題的重點依舊回到我的論述核心,為什麼已開發國家多半重視補貼農業更勝於電子代工業?不就是因為電子代工業對於市場更有作戰能力、集中更多高知識分子跟工具與社會資源嗎?
台灣的電子代工業可為呼風喚雨,在攬社會資源於一身時依然要什麼補貼有什麼補貼,這樣的情況,合理嗎?
政府是否應該減少對環境應變能力強的電子業補貼的額度,將額度與資源以不會受到排擠的綠色補貼形式轉給農業,這樣才是真正注重農業的永續發展呢?
問題的核心就是在此,台灣人以為自己是因為工資太高所以無法發展農業,但其實是因為政府完全地放棄農業、不但補貼額極低、而且還以錯誤的方式補貼,工資過高跟本是假像、是政府敷衍人民的藉口。
歐盟沒有被允許玩這種東西,請記得看他報告最後的結論-事實上歐盟是受到牽制、被迫逐漸跟隨WTO修正規定,而且在逐漸修正的過程中,生產要素的配置扭曲化的問題也漸漸得到改善。
反觀台灣人一廂情願堅守既會扭曲生產要素配置、又會使農業規模萎縮的錯誤補貼,到底為什麼那麼堅持不把這些補貼轉成綠色補貼呢?
又,已開發國家認為補貼較缺乏應變能力的農業而非電子業,開發中國家卻更喜歡補貼電子業跟工礦業,是不是開發中國家的補貼用在較無效率、無意義的部分,白白浪費龐大的舉債額度呢?
要理解現在的全球化貿易體系規則,必須回到規則形成的客觀環境來觀察。如果僅用現在的背景來討論,往往會陷入以今非古的謬誤。
回覆刪除現在的WTO協定談判始於1986,並於1993年底簽署,也就是著名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在那個時候,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微乎其微,更別說電子業了。我還記得,依據當時我國政府的研究及推估,中國的小家電產業將會在入會五年內迅速消失,鋼鐵業與石化產業也將成為進口產品的天下,但是紡織業及農產品將會大量輸出,至於中國電子業的問題,根本沒討論到。(這些研究多半是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去搞的,現在你去應該都還找的到)
會有這樣的推估不足為奇,甚至遲至2000年中國入會前,多數已開發國家對中國的估計也還是這樣的。所以跟之前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中國入會談判的核心議題是紡織品以及玩具這些東西。
貿易談判是一種give and take 的遊戲,你不可能把談判對手的所有可能選項完全封殺,一定有一個priority。目前的全球化貿易體系規則,就是G7在1990時選擇的priority。
至於農業呢?依據台灣的入會承諾,對於農業的AMS永遠限縮在1990的水準並逐年減縮;但是反觀美歐,他們有受到這種限制嗎?答案是不一定,要看農產品的市場狀況:如果農產品價格高,比如2006~2008那一段,他們就受限制,如果農產品價格暴跌,比如2008中~2009那一段,他們就不受限制。
其實我對您關切台灣的農業議題是很支持的,不過這些規則在20年前就被搞死了啊,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呢?或者說,我們要挺起胸膛撕毀入會承諾嗎?
到這裡,我都還沒談到ECFA與農業間的問題,我對此的認知就是一種 colonial preference, imperial preference。所謂的「讓利說」相當於一種特殊的補貼機制,類似歐盟對於ACP的作法,因此這一個問題不只是農業的議題、WTO的議題,還是colonial的問題。
怎麼會沒有用呢?台灣的農業問題早在李登輝總統的時代就浮現了
回覆刪除,而且國際貿易理論在1990年就已經發展到跟現在討論的領域接
軌了。很顯然地台灣農業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就已經該為了提高產
業規模跟效率做出準備,這也是政府的責任。
然而我們這二十年再做什麼?到2008年台灣智庫的研究報告都還
在呼籲我國政府應該儘快將AMS跟藍色補貼轉移成對產業有永續發
展幫助的綠色補貼。落後時代潮流二十年、在世界的規則已經發展
到二十一世紀的版本時,卻責怪世界的規則進步太快、而不檢討自
己這二十年來的產業發展方式是否完全錯誤?
您的回應只一昧指責農業強國"沒有把補貼降到跟其他弱國一樣"
,卻沒有注意到其實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補貼、只有
台灣的農業是從1980年代開始,因為政府過度將資源集中於電子
代工業才淪落到這個地步。
至於AMS的限制我已經強調多次,AMS項目的補貼根本是殘害自己
國家農業永續發展、喪失競爭力、引鴆止渴的補貼,那種補貼本來
就是不要也罷。政府要做的是在綠色補貼上大幅度提升、而非琥珀
色補貼,甚至應該連藍色補貼都放棄才對。
您不斷認為台灣之所以農業發展受阻,是因為琥珀色補貼無法跟美
法一樣多,難道不覺得這樣的想法反而會害了這個國家的農業永續
發展嗎?
就算再多的琥珀色補貼,也救不了這個國家的農業,因為那種補貼
只是一時有效果,長期卻會掏空國家財政、耗損國力,但卻無法為
產業永續發展增加競爭力產生顯著的正面幫助。
到底為什麼那麼希望提高琥珀色補貼呢?美國想要繼續維持高額的
AMS讓他們的財政赤字繼續邁向無可救藥的崩潰邊緣卻無法換來跟
如此巨大成本相稱的效果,我們根本應該拍手叫好、然後默默將綠
色補貼大幅度提高才是。
琥珀色補貼在經濟學已經被證明是會讓農業只一時之痛卻會傷肝敗
腎的止痛藥,法國跟美國想吃死自己是他們的事情,究竟為什麼我
們不把重點放在真正有幫助的綠色補貼上,而是一直留戀這種毒藥
呢?
剛好今天的economist 的頭條就是美國農業補貼引發的貿易大戰問題:
回覆刪除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5656630&source=features_box_main
很顯然我並非反全球化分子,然而,今天全球化最嚴重的問題不是貿易自由化,剛好相反,而是現在這個全球化的貿易規則,極度違反貿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則(相關說明請參考Stiglitz 寫的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AMS是否是毒藥我不確定,至少挪威跟瑞士狂吃這種毒藥大半個世紀,目前的情況還好,而且很多人還很欽羨這兩國的「農業」(我認為在該等國家其實是娛樂業、演藝事業)的發展情況。
不過,就像20年前各專家對於中國工業發展的情況離譜錯誤一樣,對於農業問題,這一種錯估也很有機會出現。隨著氣候異常以及開發中國家經濟崛起等因素,風水輪流轉,農業很有機會在10年內因供給缺口而豬羊變色。事實上,中國的農業政策很明顯的在這幾年從保護小農生存轉變成確保糧食安全。
相對來說,我們的農業政策目標在哪呢?是要保護農戶生活、維持傳統農村生活型態、出口競爭,還是糧食安全?我是看不太出來,也看不出這個社會有討論這種議題的傾向。就算有討論,保護農戶生活似乎也是必然的唯一結論,至少在ECFA的問題上是如此。
在此感謝版主耐心而理性的說明與討論,雖然與你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不過對於這個冷門議題(相對於房地產),能跟不是低能反全球化分子討論還是相當有建設性的經驗。
是的,我的看法在於如果真的要補貼,就應該採行較聰明、永續的補
回覆刪除貼,AMS是會造成許多負面問題的。
當然,一直在貿易問題上主張保護小農優先的中國,也確實很可能風
向轉變。根據我跟中國朋友的交流得知,中國其實很可能會仿照法國
式的發展法。
而我們的目標呢?就如您所說,我們真的看不出目標。而真正能對於
這個問題進行嚴肅且非民粹討論的,真的很少。
最後也感謝能跟您一同討論,能聽到別種理性認真的意見十分高興。
真是精采的討論 兩位大大的論述都很棒
回覆刪除或許台灣農業受限土地面積的關係在產量無法與那一些大國相比 但是農業絕對不是沒有前途的產業 山不轉路轉 在量我們比不過 但是在技術與其他方面卻是我們可以好好努力的方向 這是我的一點小小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