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這種自由貿易協定,到底是為了什麼存在的?
自由貿易協定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是非常標準的古典自由思維,也就是避免各個市場間直接的屏障,讓每個國家可以基於自己的優勢去生產,最終讓所有資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就能讓地球的產值極大化。理論上來說,只要目前沒有哪一個國家過度依賴貿易屏障來生產,那麼所有的國家都會蒙受產值提升的好處。
也就是說自由貿易協定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國家保留生產最有效率的行業,並且將最沒有的生產部門轉移到別的國家,由生產這些項目最有效率的國家來進行這項行業。自由貿易協定簽一段時間後,兩個國家自然會調節國內產業的配置、朝著兩個互相比較上有優勢的產業留在國內、而沒有優勢的產業到另一個國家、也就是該產業比較有優勢的國家去。
而所謂的早收清單指的是在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由於各國需要時間慢慢調整產業結構,所以不願意『一瞬間』開放所有的項目,而選擇部分部門先行開放。一般來先行開放的目的有兩種:(一)讓有優勢的先開放以及(二)讓沒優勢的先開放。
(一)的意思就是A國有優勢的產品,B國必須先行降稅。也就是說在短期內B國該項產品將會被A國的產品同時挾帶生產優勢跟無稅負阻礙下通殺,簡直就像打拳擊的時候面對比你強得多的對手,然而自己沒有穿護具,那麼很快就會分出勝負。
(二)的意思就是A國相對沒優勢的品項,B國先行降稅。這麼作的意思就跟前一點完全相反了。這麼一來是給A國弱勢產業一些時間喘息,由於長期而言需要趨於均衡,理論上來說A國的弱勢產業會漸漸將資金撤出、邁向衰竭的。
這兩種作法長期而言都會趨向於均衡,只是目的不同:第一種作法要兩個國家快速趨向專長項目、盡快踏上經濟效率改善、經濟成長的腳步,但弱勢產業都將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而第二種作法則是相反,兩個國家不想要快速改善,想要慢慢地調節、適應。
實際上兩種作法都有其支持者,第一種作法常被批評改變過度劇烈,因此通常會附帶對弱勢產業的轉業輔導跟到另一國投資的協助,藉此緩和化衝擊;而第二種作法常被批評將兩個國家的生產資源浪費太多時間在不對的產業,根本與自由貿易協定精神相違背,所以第二種作法通常會將對弱勢產業的補貼轉走只留下稅務上的優勢,然後將政府補貼移向優勢產業。
第一種作法是典型的右派作法-作不好的就輔導他快點去有機會的地方,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機會的地方,而且是『輔導』(降低摩擦跟資訊透明化)不是資金補貼。相反地第二種作法是典型的左派作法,大量地使用資金培質『政府認為有優勢』而非市場自由機制認為有優勢的項目(甚至硬把沒優勢的培養成似乎有優勢),並且讓沒優勢的產業慢慢地退出。右派常受的批評就是『容易造成經濟體短期波動大』,而左派常受的批評則是『老是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經濟差』,這端看人民怎麼選擇。
批評ECFA談判『我們得到得早收竟然是開放弱勢項目』的看法基本上並沒有絕對的正確,而會因為價值觀的信仰而有所不同。今天ECFA談判的若是換作民進黨,實際上依然會得到相同的結果,這是因為台灣人的產業發展思維都是典型的左派,想透過國家大機器去指引、而不想讓市場自行回歸效率面。也就是說若你是一個認為應該採右派作法的台灣人,其實你根本是少數。
ECFA談判真正的問題是在於,大部分早收跟早損清單沒有太大的差異性,然而在有顯著不同的石化、機械、汽車三個產業,卻因為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戰略多樣性產生錯估。以機械為例,工具機類別中列早收清單的實際上是我國未來五年內就會被中國完全擊敗的項目,也就是弱勢項目。將之列為早收清單,代表的就是採用第二種作法。而機械類中列為早損的項目中,機械刀具是我國目前的優勢產業、而中國是弱勢產業,依然是第二種作法,邏輯十分正確、沒有矛盾。
既然早收早損都是用同樣的邏輯去判斷,自然沒有什麼讓利不讓利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採同一套標準去協調而已。認為中國有讓利、或是認為我國吃虧的人,基本上判斷都是有問題的。這個早收早損清單確實是以一個邏輯在採定的經濟戰略下談出來的組合。
問題是出在經濟戰略的選擇:中國並不把機械刀具視為弱勢產業。
中國是一個有嚴重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實際上是三個國家-農業國家、低階工業國家、中階工業國家(先粗淺如此區分)。在低階工業項目上他們靠著便宜勞工已經確立了優勢,然而實際上國家資源已經大幅度挪移到中階產業。
既然低階產業有優勢可以賺錢,自然沒有必要去補貼他,而是要快速將中高階產業發展成具有優勢的產業。因此在此一戰略下,其實對中國而言,他們爭取到的早收清單(對我們即是早損),目的並不是要『減緩這些中階品項退場的緩衝期』,而是要提供這些中階品項追上台灣產業的加速器!也就是中國表面上看起來是第二種作法,實際上是第一種作法跟第二種作法結合的變體,而目的跟結果將會趨向於第一種作法!
在這樣的戰略擬定下,台灣方面最好的作法即是跟它對打,早收清單也以第一種作法的思維去擬定才是。否則將會形成我們讓利給他們衝過來殺我們、而他們讓利給我使資源錯誤配置錯失前進動能這樣的矛盾。這才是ECFA談得差的真正原因!
然而這是台灣人以及台灣政治人物根本上的缺陷,實際上願意採用第一種作法的台灣人與台灣政客,根本是少數。這種太現實、殘忍的作法,得不到台灣民眾的支持。過度短視、沒有前瞻性、沒有經濟效率思維,缺乏具體的戰略規劃只想要以拖待變,便是台灣人最大的問題。相反地中國的規劃卻是跟其戰略規劃完全相符,充分地利用了ECFA來自利,而損失也只會是短期內的損失,等於是用短期內的損失換取長期的利益,而台灣人則是為了短期的甜頭,將可能長期損失更多甜頭。
這種經濟戰略考量過於狹隘的問題,實際上是台灣人的共業。貿易專業的蔡英文主席會否也有一樣的迷思,是跟她的專業無關的,而更關乎於經濟價值觀的信仰。若她膽敢冒大不諱採行跟中國同樣的積極戰略,便能讓這個自由貿易談判與中國相互抗衡。第一種積極戰略之所以是大多數自由貿易專家支持的作法,也就是因為不會產生這種矛盾,而第二種作法卻容易因為兩國經濟體性質不同,而導致其中一方短多長空。
然而實際上我們知道,台灣人的短視與對經濟效率的無知,實際上將會對任何想要採行這種積極戰略的人產生制衡。ECFA會談成這樣實際上就是台灣人的問題,就算換蔡英文主席規劃領軍,最後也將會因為台灣人想要繼續窩著用貿易壁壘拖遲弱勢產業面對競爭的心態,而談出這樣一個戰略規劃失敗的ECFA。
對於長期比較算是被政府放生的工具機業,由於較面對需要自主思考、自行戰略規劃的局面,除了少數目光狹隘的廠商,幾乎都認為應該要採行第一種作法。當ECFA早收清單公佈之時,這種容易被對岸抓緊機會跟上、自己卻錯失良機的規劃,自然使機械業哀鴻遍野,失望透頂。但,也只能怪台灣人自己的目光,實在是太短淺了。
怪台灣人的目光太短淺了,反過來說,難道你是在稱讚中共領導人的目光遠大嗎?
回覆刪除這實在是很傷感情的問題:你說的道理非常對,但我也不相信蔡英文連這一點ABC都不懂。今天台灣的問題是:檯面上的人與媒體,誰敢把真話說出來呢?不說,可以把問題拖到下次選舉以後,而就算問題發生了,也不會像地震颱風一像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以戲劇化的方式發生,而是緩慢的、以看不見的方式慢慢移動;這時候責任就很好推卸了,因為時間太長,可以牽拖的因果關係太多,你推我罵一陣就大家都沒事了。
在成熟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比較有些基本共識,也比較存在專業不受政治干擾的經濟專業組織或官僚體系(不過美國這幾年看起來也逐漸激化與極化),但這些東西在台灣都不存在到了極點。於是,大人你努力的說,我用力的拍手,然後呢?
菁英政治的優點就是不會有這種問題,缺點就是那並不是人
回覆刪除民要的國家。中國人民並不會因為有這種政府就比較快樂,
因為他們實質財富成長的幅度被另一方面"菁英官員"製造出
來的通膨跟資產泡沫給吞掉了,那些菁英也不是完全為了人
民才這麼做,只不過是這麼做對他們這些統治階級更有利益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