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就業、匯率與貨幣的小小看法(一)

第二次關稅戰爭的開始



由背後有工人團體撐腰的美國民主黨議員,正式推出匯率監管法案
的審議。此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將反傾銷稅的適用對象擴大到因為
外國政府操縱匯率而得利的外國廠商。舉例來說,就是日本、南韓、
中國、台灣的出口廠商。



"傾銷"指的是廠商藉由外國政府干預或是其他違反自由競爭精
神的協議或條款,因而能夠在實際上不應該賺錢的產業,靠著這些
會造成市場競爭機制失效的條款或保護,而能進行"削價競爭"
透過在短期內將定價低於市場上其他自由競爭者所能提出的價格
、使其他廠商退場,而能夠大幅擴增市場佔有率大賺一筆。



反傾銷指的自然是要遏止這種行為。因為如果一個國外廠商喜歡
把價格定得很低會虧錢、作慈善事業,那我國政府自然沒有什麼好
說的,畢竟該外國廠商是在貢獻他的剩餘、也就是利潤給本國消費
者享受。然而若他並沒有貢獻他的剩餘、而是透過外國政府補貼達
到損益兩平、甚至有充分利潤,這樣的作法等於是外國政府利用其
主權對我國廠商的壓迫。



因此,反傾銷其實是一場場提升到國與國之間整體貿易戰爭的大
戲,兩國之間的反傾銷訴訟往往能反映兩國貿易緊張的程度。

每年遭受最多反傾銷訴訟的是中國的國營企業,中國的國營企業
本身接受政府給予鉅額補貼,而中國政府為了提高就業機會,給予
國企的第一優先指示乃是"擴增市場份額",以便在利潤不必等
幅提升下透過提高出口量來支撐國內生產設備與半成品加工的需
求,並如此循環下去顯著提高就業機會。



這些國企(其實私人企業也不少)的削價行為不見得是為了消滅競
爭對手以便在未來要將售價拉回高水準、賺取暴利,有許多是為了
完成政府賦予的任務,而持續以藉著政府補貼才能維持的低價銷售
-如此才能維持這麼大的生產量,雇用這麼多工人來完成政府要求
的"降低失業"的任務。



在中國脫離共產社會之前,日本則是各國反傾銷法的眾矢之的。戰
後數十年來,日本為了脫離百業蕭條、人力過剩而普遍貧困的狀況
,實際上各大商社都遵守"政府支持與補助、海外產量與國內雇用
擴增"的原則,再加上1960s~1980s政府源源不絕的匯率管制
,造就了日本所謂"高就業水準、高國民所得、高貿易出口、高外
匯存底"的四高現象。



當然,透過匯率管制與擴增出口累積的經濟成長,必然造成嚴重的
資產泡沫,而衍生更嚴重的問題-不過在戰後無計可失的日本人眼
中,這是惟一的方法。



日本幸運的是在當代反傾銷的聲浪與力量並沒有二十一世紀來得
強勁,否則當時日本的企業能否成功維持那樣的聲勢以維持失業率
,恐怕還是很大的問題。當然,進入二十世紀末之後,日本企業在各
國提高警戒水準後也無法再透過這樣的作法支撐龐大的就業市場,
而導致這種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崩潰-畢竟日本是民主國家,不是政
府想硬幹就可以的。



然而二十世紀末、甚至步入經濟學高度電腦化的二十一世紀後,反
傾銷的力量透過市場需求(被傾銷迫害的廠商付錢找律師跟經濟學
家幫忙)而不斷成長到有如"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戰爭"的規模。

中國廠商甚至為了規避反傾銷稅,先將貨物轉送到第三個國家(最
常見的乃是台灣)假裝銷售後,再以該國廠商名義出口到美國。中國
有許多產業受到反傾銷法的反傾銷稅制裁後,加上補貼還原稅(由於
該國政府的補貼而使售價過度,所以美國抽稅來把這些補貼歸零),
雖然法律造成的成本大增,但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依然得維持高產
量、低售價,因而造成實際上不只賣便宜的東西給美國,還貢獻大把
稅金給美國的扭曲現象。



由於美國政府的要求是要將這種傾銷競價廠商靠著削價而傷害的
國內廠商利益給抽回來,而中國政府又不斷補貼場商以便維持低
價、給予了美國消費者額外的利益,兩者交互作用之下產生這樣的
奇景:中國人民拼命生產,而中國政府跟廠商聯手壓榨中國人民的
生產者剩餘(人民是勞動財貨的生產者),然後將這些剩餘補貼給
美國人。


也就是說,中國人喜歡工作,所以中國政府統一跟中國人民抽稅,
然後繳稅給美國人,請美國人少作點工作,多享點清福,以便讓中
國人有勞碌命,享受傳統"勤檢"美德。美國這二十年來的榮景,
應該要好好感謝中國人自願為奴的付出,而強力支持這類報復行
動的民主黨,正好是一向"站在勞動者一方"、"保護弱勢"的
道德分子。


當然,就如一切道德分子一樣,他們保護的是自己,而壓迫別的
弱勢族群,就好像台灣的工運支持者,寧願犧牲更低階勞動者的
工作權益、甚至造成廠商轉而壓榨派遣或外勞,也要推動某些政
策一樣矛盾。

然而這樣嚴密的制裁網,美國的道德分子尚未滿足,因為亞洲
各國還有終極的補貼轉移手段-匯率管制。



若外國政府沒有直接對廠商進行補貼,而是透過匯率管制來進
行所得轉移(下一篇將說明何謂"所得轉移"),進而使廠商具
有躲避反傾銷法大網、進行削價競爭的能力,美國目前尚無具
體的法案可以給予制裁。



這樣的法案,可以說是針對人民幣問題,將中美貿易戰爭升級
到全面開戰的水準。此樣法案一但通過,很可能引來歐盟的跟
進,最後造成消費國全面對生產國的戰爭。



有趣的是,身為消費國這一方的日本,卻因為某些原因,而迫使一向
反對匯率管制的總理大臣菅直人,同意日本央行進行匯率干預。

6 則留言:

  1. 所以美國是明知出口國不可能讓匯率升值,立法多一條名目來課反傾銷稅嗎?

    或是說立法壓迫人民幣升值,以期望中國像日本一樣出現內爆?

    回覆刪除
  2. 可以說明是什麼因素讓菅直人同意日本央行進行匯率干預嗎?

    回覆刪除
  3. 是否因為美國和日本政客為了討好選民, 想要製造創造就業的假象, 所以才發動消費國與生產國的戰爭?

    亦或是美國和日本不想讓太多民生用品的生產權掌握在別人手上呢?

    還請大大指點

    回覆刪除

  4. 只是那些左派頭腦又發熱了而已

    回覆刪除
  5. 問個基本問題, 外匯存底到底是什麼?
    一個國家產值提高,人民所得提升,反映在貨幣,
    1.多印鈔票讓每個人拿到的增加
    2.不加印但提高幣值,購買力增加

    現實上,方法一多印的鈔票能夠"公平的"分給人民嗎?
    方法二似乎較單純直接,但如果幣值不升,匯率管制,
    國家人民享有的財富遠低於他們的產值,
    那麼"溢出的財富"跑到哪裡去了?
    外匯存底?消費記帳的意思嗎?
    如果是,購買力強的國家,又可以消費記帳,
    該國如同開外掛,幣值購買力大幅提升,
    那麼該國人民享有財富是溢增於帳面數字的,
    那麼幣值不升的國家跟被殖民國的處境很像:
    原物料,財貨的被掠奪,勞動的附加價值被優勢國分享了.
    如此情況還要管制匯率?
    還是說薄利多銷,就像中國搞美國一樣,
    國民消費力大增,信用也大幅擴張,加上資本操作槓桿放大下,
    使其消費額快速遠遠超逾國家年產值,赤字上升不意外.
    另一方面,自己國家沒搞頭,
    但如果把其他國家當消費火車頭,獲利就算比該拿的少,
    但總是比原來拿得多,如此操作一來,對人民有交代,
    有辦法的人,在此過程中上下其手的機會也多很多.
    但這必須建立在國家主權實力夠強的情況下,
    否則消費國翻臉賴帳比拳頭,又能如何?

    中國和拉丁美洲諸國的決定性差異是不是主權拳頭的大小?

    抱歉,疑問不少,有請會長指點迷津.

    回覆刪除
  6. 個人膚淺的認知是, 外匯存底是"保證我國貨幣可以兌換成足夠的外幣"的保障 也就是說 它不是"存款" 而是"我國貨幣流通的外幣型態" 你提的作法 第一個就是很典型的通膨搞法 當然不能直接拼命加印鈔票-那樣馬上鈔票就會變成垃圾 - 而是用放鬆利率,放鬆存款準備率 擴大公共建設政府支出等手段 隨著通貨數量增加 物價當然也就會上漲-但不是價值增加,而是鈔票變多,這種做法對政府的誘因很大-因為他們很容易用這種政策凹到選票,即使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這根本是朝三暮四的猴子

    第二個問題是 所謂財富並不是任何鈔票的數量 而是用來交換勞務與服務的效率(by 亞當史密斯), 而這種效率 是充分的產業競爭所產生的, 其結果為分工與比較利益.從這種角度來看 國與國之間的匯率顯然不是可以"規定"的-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對美金不成立- 但這也是因為足以與美金競爭的貨幣還不存在, 歐元趴下去了, 人民幣?溫家寶今天才近乎哀求的說"人民幣漲兩成中國出口會被破壞" 當然這也不全然是美國的錯 畢竟這些新興市場為了快點發財 不惜拼命搞美金完匯率套利想要賺"外匯存底" 那也是出來跑的 遲早要還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