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其實以比我們想像的高速進步

日本由於長年的經濟成長遲滯,對於到底為什麼他們陷入長而久的停滯期,有著諸多的研究。有人認為這麼高的人均GDP,是這種人口與天然資源規模的國家的物理上限,除非科技有顯著的改變,否則很困難。有的人-特別是受到大型財團控制的大眾媒體-則不斷鼓吹都是"通縮"的錯。

由於諸多關於通縮的論戰,日本人與通縮的關係到底是如何,就有極大量研究跟分析。拜此之賜,在看過一些論點跟資料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經濟學在使用GDP這個數據時,有很多重要的假設。其中一個就是假設不同期間的商品具有同質性,也就是說今年100元的商品明年漲為105元,品質進步的認定是很困難的,而且若是反向下跌為90元,也無法單靠經濟數據來建構品質變化。

在過去的時代這還不會有很大的問題,在產品生命週期循環高達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時代,二十年前最先端的建築技術在現在變得廉價,對於GDP錯估品質一致的影響可以用二十年平均分攤;就算在汽車業,十年前最先進的汽車在十年後要出下一世代車款時,也還有十年時間解決品質不一致的問題。

但在這個電子產品只要過了一年就有功能極大差異,iPhone 3->4->5性能大量變化,但是朝代更替只花了兩年多價錢卻相仿(如果以平板電腦看更為可怕,因為甚至還變便宜)的時代,以GDP來衡量電子產品的消費,因為產品品質一致的假設造成的扭曲,就可能非常可觀。

以GDP的觀點來看,你花199元美金購買的3GS跟一個月後你朋友用199元美金購買的iPhone 4,乃是一致的消費品質。大家都知道這很胡扯-事實上這還不是更胡扯的,假如你過了三個月後3GS大降價才買,那麼你的消費品質其實還比三個月錢買還低,因為你只花了較少的錢。

如果你每年四萬美元的消費,有接近一半都有這種狀況,你傾向消費因為新產品推出而大特價的產品,雖然你的消費總量一直裹足不前,但事實上你卻受技術進步的影響,大幅度地提高了生活水準。你持有的電子產品一年比一年性能優越,但要更新其性能的成本(也就是買更新更快的機種)卻一年比一年便宜,十年前你最常使用一支行動電話跟一台個人電腦,而現在你可能被各種高性能電子產品包圍。

在短短十年內,網路毀滅了大半實體產業。影碟出租業者大量倒閉,傳統書店不斷萎縮,不只是娛樂文化產業,在日本連汽車業都受傷甚重:與其開車忍受塞車跟長途跋涉,不如宅在家。以GDP的觀點來看,除非網路與電腦產業能誘使消費者花費更多錢,否則GDP下降,而人均GDP代表的消費水平,則說明這個人消費水平下降。

這牽扯到一個很基礎的假設問題: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教導我們,由於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所以可以推算出消費組合的變化,以及他的效用有沒有進步。但這只是架在空中的推論,實務上經濟學論文在面對自然人的消費分析,除了用"假設"來導入某種效用函數外,就只能靠計量分析反推過去的效用函數的可能模樣,然後用來推論"現在"要面臨的情況。

這個議題面對電子產品又有了可怕的障礙:由於電子產品性能不斷地高速變化,使得人對於各種功能的偏好,改變的速度跟女人買新衣服的速度一樣快。任何對於效用函數的分析都顯得落後而笨重,當經濟學研究者努力分析出可以用在假設的效用函數時,iPhone 5推出了,一切的努力又白費,更遑論GDP這種假設品質一致,直接忽略偏好跟效用改變,而只看成本加總的數據了。

成本減半,帶給使用者的效用反而倍增,照理來講應該是經濟成長最美麗的境界了,但在GDP的架構之下,由於無法正確客觀衡量效用的變化,所以假設一致;由於成本降為原本的一半,所以消費水平下降了。明明是經濟大幅成長,反而在數據上看起來是大幅下降。相反地消費者胡亂提高消費,只為了受到通膨影響的焦慮,實際上消費的產品品質並沒有改變,反而被認定GDP提高了,這樣的GDP提高總會停在儲蓄率的物理下限上,卻可以從數據上認為這是經濟成長。

最後回到日本與通縮上:

根據資料,日本在1980~2010年之間,對於電子產品的消費從20%提高到了超過六成,然而電子產品的跌價看起來只有50%,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三十年前的電子產品,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怎樣也無法以同質性產品看待。但光是這種假象的電子產品跌價(來自台韓的輸入性通縮),都造成日本在大量貨幣寬鬆政策下,雖然大幅拉高菜價跟技術性勞工的價格,理論上要造成通膨,卻被電子產品給抵銷了。這幾年灑錢製造通膨灑得越兇,通膨反而更是毫無反應,這是因為電子產品得消費比重還在不斷提高,被抵銷得更快。

問題是,日本的消費水準真的三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嗎?正好相反,雖然沒有到小叮噹漫畫中應許的21世紀,但從泡沫經濟時代的人的眼中來看,2010年的科技已經是不可思議了。你會懷念泡沫經濟時代的消費嗎?除了那些不大會使用電子產品的老一輩人外,泡沫經濟時代的消費反而是一場夢靨。日本的經濟(消費水平)真的遲滯不前嗎?當然,如果你把電子產品的品質改變視而不見的話,確實如此。

相反地,有些國家的電子產品消費比重極低,大多花在食衣住行上,甚至是超過三成的政府支出。食品的內容不斷偷工減料,更恐怖的是以天文數字擴增的政府支出,其實多半是只有數字,無法享用的蚊子館。這樣的生活品質進步了嗎?也許你可以問問看在東莞的工人,這十年來他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進步"一倍"。


4 則留言:

  1. 好文。看到個筆誤 三個月「錢」買還低

    回覆刪除
  2. 日本以前和台灣目前的問題是
    因為房地產對GDP灌水
    而造成經濟繁榮的假象
    日本現在和台灣將來都要「回歸真實」
    相對來看
    就是通縮了

    不要跟我說房地產價格上漲是實質的經濟成長
    那請問股災時,股票市值蒸發XXX億是指經濟實質衰退嗎?
    房地產建設(非蚊子館)的確是實質成長
    但靠炒作所灌水出來的夢幻GDP產值
    必定要反映出真正的價值

    回覆刪除
  3. 某種程度來講,有點像陳志武在的一個論點:中國過去經濟快速增長有部份是建立在過去以物易物的交易轉變成貨幣交易上

    回覆刪除
  4. 貨幣化確實是最近流行起來廣為人知的論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