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就憑這種程度要戳破人家不太容易

在今週刊刊出批評台灣央行政策的文章後,有自認台灣央行的忠實支持者,開始想辦法腦內補完,自己形成一個封閉體系,捍衛他們心中完美偉大的台灣央行-是的,就跟馬克思主義者一樣。任何學說在自己的假設條件下自圓其說,實在無可厚非,但如果是要用基礎的金融知識來自圓其說,卻又程度不足形成很大的漏洞,問題就大了,比如這個所謂的"戳破今週刊的十大謊言":

叫甚麼金融學院來著但是國際金融沒學好似乎不太妙



今週刊那一系列專文,內容漏洞不少,要指正其漏洞來為台灣央行護航,並不困難,但最好不要以為有辦法把全部的內容都當作是錯的,只有央行是對的。

他反駁的第一個論點跟第二個論點,是說央行的ROA其實不佳,沒有很會賺-竟然有天真到會想到用ROA去跟其他不靠財務槓桿營運的企業比較,也算是相當有創意。但這並不是重點。任何人學習央行機制的第一個理解,都是央行不該是一個營利機構,就算是像聯邦儲備銀行體系這樣獨立的體系,也不把營利當作工作重點,而是獲取足以穩定營運的利潤。這主要的原因就是現代央行的利潤來自於通膨稅,。

在貨幣寬鬆政策下,央行並不保證可以獲得利潤,他第一個論點的後半段是不成立的。在施行貨幣寬鬆政策下,央行會降低貼現放款利率-也就是收益,降低的幅度甚至有可能低於負債面,也就是央行定存單或儲備金利率的下降。甚至在公開市場操作上,蒙受大量的損失。

台灣央行穩定在貨幣寬鬆政策下賺取大量利潤的主因,是直接在外匯市場干預匯價後,得到的大量美金轉投資收益。央行干預匯價憑的是特許專有的新台幣製造權力,人民賦予它為了金融秩序與穩定經濟環境的維持,可以製造貨幣供給。憑空製造出來的新台幣-沒有真正的成本-買走了美金,製造了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因此獲得的收益,實際上仍屬於全體人民。但是法律給予央行的諸多特許權,允許了央行得以將這些收益不直接以較低的利率回饋給人民,而是繳國庫去了。

央行得以無本賺取國外資產投資收益,靠的是台灣人民承受通膨稅,收益固然是賺外國人的錢,但台灣人民付出了成本,這正是通膨稅要說明的東西。台灣人民承受了通膨稅,央行賺了收益卻又規避民主程序直接繳庫去,這是一種對民主制度的傷害。央行不該有營利行為是一種基礎原則,跟賺誰的錢沒有關係,原因就在央行要賺錢人民必須在不經民主程序下付出成本

至於第三點,央行繳庫額度早已是台灣央行公開承認的目標,行政院每年都給央行一個繳庫目標,這都是可以查新聞稿查到的資訊,不知道這位作者為何狀況外。

第四點則是問題較可能出在今週刊那邊。升息現在已經被濫用來泛指貨幣寬鬆政策,今週刊應該是犯了這個基本錯誤,因為台灣的央行並不以準備金利率來作為主要貨幣工具。真正稱的上升息的,就是發放央行定存單,讓有閒置資金的銀行,閒置資金的平均收益率上升-但這也不保證能回饋到存款戶身上。

第五點則是擅自認為產業升級一定要靠政府扶植-這充滿爭議。但真正的重點在於第四段。

對貿易入超國升值,對貿易出超國貶值,這簡直是比要在家中製造核融合還要天真的幻想。以台灣為例,台灣對日本嚴重入超,對美國大量出超。照他的理想看法,若能對日本升值且對美國貶值,是最理想的。但這簡直是要天地逆轉,萬有引力變成萬有斥力一樣缺乏概念

在嚴重入超下本就存在對入超國貶值的壓力,要單方面對入超國貨幣升值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央行大量低價賣出持有的入超國貨幣,買進台幣-但台灣對日本的入超是結構性的入超,就算實質匯率均衡狀態甚至是台幣匯價高估,一樣會存在的入超,這就是為何可以長期呈現入超。意圖干預匯價的結果,就是央行燒光所有的日圓後,長期結構性入超依然存在,貿易赤字再度使台幣對日圓匯率回到原始低點。央行持有的日圓準備是拿來應付短期市場失靈的,不是讓你這樣燒開心的。香港為了維持對美元固定匯率,當年在有貶值壓力下幾乎燒光了外匯儲備,最後是靠政府降低金融自由流動性,才解決了被套利基金榨乾的困境。

這種過度理想的幻想,甚至無視外匯市場的全球套利行為,使匯價趨於均衡的現實。

下半篇問題較少,但仍有諸多問題:

首先是第七點-投資外匯跟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不算高風險資產的話,難道要放高利貸才算高風險資產嗎?這已經是缺乏基礎金融投資知識的問題了。

至於第八點是台灣人普遍存在的迷思,事實上也存在於日本人身上,這是一個很巨大的邏輯陷阱,需要很長的說明才能說明這是錯誤的觀念。但這邊可以給各位一個提示:認為自己是一個島國,必須靠貿易才能帶動經濟的日本,他的Net Export佔GDP比重多少。

後面的保護台灣經濟不會受到投機性熱錢的傷害這句話本質上就是錯的。央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在市場上廉價出售台幣,最大的獲益者就是瞄準台幣將因為超額貿易順差而升值的套利資金,他們可以因此在大規模入侵的時候保證購入廉價的台幣,而不會互相拉抬成本。也就是說台灣央行的外匯市場直接干預行為本身就是在招蜂引蝶,就是引來大規模套利基金的原因之一

至於第九個論點,前面已經提過,央行可以發行新台幣,本就來自於民眾給予的特許,身為政府機構的台灣央行靠著讓人民承受通膨稅獲得的資產可以賺取大量利潤規避民主程序直接繳庫,簡直是對央行角色的一種污辱。央行的工作是維護金融秩序,利潤來自於民眾承受了通膨與資產泡沫,不想辦法在貨幣工具上調節使金融秩序正常,卻把利潤拿去繳了庫,是本質上的失職。

至於第十點,台灣央行每年接受行政院的指示努力賺錢,已經完全打了該作者一個耳光。是的,台灣央行的首要目標是賺錢繳庫幫忙平復財政部製造的大量財政赤字,金融秩序是在第二個順位。

最後,台灣通膨穩定的主因跟日本類似,主要來自亞洲新興工業國(包含我們自己)製造業的Cost-Down,以日本為例,電子產品跟家電的價格靠著中國製造大量下跌,但是成本仰賴進口的內需產業的成本卻因為日本銀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使匯價低估,因為輸入性通膨而大量上漲(註),只是兩者互相抵銷,得到平均為零的物價成長。台灣的情況亦有所雷同,台灣央行正是利用"中國製造"使部分財貨成本不斷下跌的環境,得以嚴重使匯價低估,引起嚴重輸入性通膨下,仍能得到平穩的通貨膨脹率。

這樣平穩的通貨膨脹率,要歸功的是在富士康的廠區跳樓的中國勞工,不是央行。台灣央行所作的是超額供給貨幣行成國內資產泡沫與房價泡沫,以及使實質匯率低估,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你獲得長輩贈送許多遺產,後來國稅局來抽遺產稅,最後剩一半,結果你感謝國稅局沒有抽走你全部的遺產,有比這還要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情況嗎?


南美洲與東歐的勞工,不像中國人跟越南人那樣能夠承受剝削,沒能為降低通膨貢獻,讓他們的央行總裁也可以藉此得到神話,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註:見野口悠紀雄教授著書<日本を破滅から救うための経済学>

6 則留言:

  1. 我覺得您沒有完全理解我的邏輯。

    1. ROA 比較的對象主要是國內金控。

    2. 寬鬆貨幣提高槓桿有助獲利是專指台灣現況,後續所有提到「央行」的部份是泛指一般央行,提到「台灣央行」的部份則是專指台灣現況。

    3. 繳庫目標是影響政策的因素之一,但不表示為單一因素,我認為穩定物價水準被台灣央行視為更重要的目標。

    4. 產業當然有可能自然升級,但我用了「促進」兩個字,指的是加速,這無疑需要一些人工因素。

    5. 出超、入超不是決定貨幣升、貶值的單一因素,您可能忽略了金融帳。

    6. 我認為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只算是中等風險資產,若以共同基金風險等級來區分,RR1、RR2屬低風險,RR3屬中等風險,RR4、RR5為高風險。

    7. 台灣物價穩定,沒有通膨稅的問題,若是少了所謂的通膨稅,反而會變成通貨緊縮。

    8. 我不認為壓榨勞工會是維持物價穩定的單一因素,當然,他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如果視為單一因素,可能就看得太過簡單了。

    最後,謝謝您的分享與批判,雖然我們的邏輯不同,但我認為很多部份是存在討論空間的。

    回覆刪除
  2. http://www.wretch.cc/blog/a936957/34860851#comment2266894

    回覆刪除
  3. 1.央行根本不是進行私人金融業務的機構,請問你拿他跟私人銀行比ROA的意義是?

    2.我只是要說明你刻意略過不提的央行主要獲利來源是靠著無償以新台幣換取美金其實才是其主力收益的來源,不是靠貨幣寬鬆政策時貨幣市場工具的利差變化。

    3.你覺得是你個人的問題,央行就是有訂定獲利繳庫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把金融秩序放第二位就是有問題的,央行有獲利目標本身就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5.那並不是你論述問題所在,而是你認為央行可以進行違反匯率市場機制的操作,如果央行一手大買美金另一手大賣日圓,台灣央行將會成為國際對沖基金取得廉價日圓的狙擊跳板,大量湧入的美元賣壓將使台灣金融秩序崩潰,你真的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6.你當然可以把笨蛋分成比較不笨的跟非常笨的,這是你的自由

    7.你看過實證研究了嗎?

    8.那不是單一因素,但這一個decade原物料價格大漲下CPI能穩定的主要原因都是中國製造,台灣/南韓/中國製造造成亞洲地區能免於嚴重通膨是很顯著的原因,而且沒有人會以你那樣的論述方式,說得似乎通膨"不嚴重"是因為台灣央行的操作降低了通膨,事實正好相反,而且,台灣央行最大的問題是造成了嚴重的資產泡沫。

    回覆刪除
  4. 1. 並不是我想拿台灣央行來跟其他私人營利機構比較獲利能力 (如果你批評之前有先看過《今周刊》大概就會知道這點),重點是在戳破《今周刊》說台灣央行很賺錢,而不是討論央行是否應該以獲利為目標。

    2.央行已經多次表明維持匯率穩定是央行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在台灣,這個目標將會使貨幣寬鬆,並提高央行獲利。

    3.我的重點不是討論央行是否應該有盈餘繳庫目標,而是否定《今周刊》認為央行以賺錢為唯一目標來制訂貨幣政策的說法,央行在制訂政策時,顯然有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否則大可以每年調升盈餘繳庫目標,並對外宣稱績效優異。

    5.買美金、賣日圓不一定是台灣央行來做,有可能是民間自發性的投資行為,使得金融帳抵銷資本帳,進而影響匯率。我不認為對某國貿易順差且沒有央行公開操作的情形下,本國貨幣對該國貨幣貶值不會發生,事實上的確有這種可能性。我並沒有特別指明台灣央行應該要透過公開操作達成這種目標。

    6.風險高低是非常主觀的,這種爭論沒有意義。

    7.以你的論述來說,中國製造是降低台灣物價的重要因素,顯然通膨稅被移轉到中國身上。

    8.證據在哪?

    回覆刪除
  5. 台灣央行有沒有很賺錢?當然有,每年訂定的繳庫標準都能順利達到,靠的就是人民給予其特許的貨幣發行權力。央行是性質獨一無二的機構,不論拿哪種指標哪個民間機構跟央行比獲益績效,都是沒有意義的,不知道你是看不懂,還是裝沒看到。

    唯一的比較基礎就是央行的本分:不該以獲利為目標。而央行很明顯地是以達到繳庫標準為其操作目標之一,並因此獲得大量的獲益。央行當然不可能不把金融秩序跟貨幣政策當作主要目標,但當營運目標被摻進巨大的雜質時,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我看到的是你並不在乎政府透過央行之手間接徵稅,這是一種民主的笑話,若在歐盟,台灣央行這樣接受政府指示見間徵稅可能早已被轟得體無完膚,你可以查查ECB一年的net interest income是多少。

    至於你所幻想的三角操作這部分,已經是越講越離譜了。當然有特殊情況,比如對未來升息預期,或是如中國對日圓匯率這樣在國際避險需求下使日圓爆升的例子。但既然不是講央行操作,那就只是自然的國際套利使匯價趨於均衡的現象,期待這種現象,跟央行的操作是否會引來套利基金攻擊是無關的。重點在於央行廉價拋售台幣的市場干預行為本身就會吸引套利基金,然而你卻完全逆轉將它說成是央行在抵抗套利基金,這簡直是缺乏國際金融常識的一般民眾才會受報章雜誌影響而得到的結論。

    最後,這邊所說的是中國製造是台灣物價在實質匯率嚴重低估下通膨不嚴重的主因,不是說通膨税被移轉到中國,請不要自行腦內補完成完全不一樣的意思。若你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庫查輸入品項區分之物價可以稍微看個端倪,或者你懂日文的,我可以介紹你幾本專書或是學者的文章,又或者你只要自己google,其實就有答案。

    回覆刪除
  6. 大概書沒讀通,強辯老兄,央行不應以賺錢為目的是前提。每年的繳庫目標可不是訂好玩的?當然不能亂訂,訂太高要達成"財測"導致國內通膨難以忍受,誰負責下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