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台幣、日幣、人民幣應該緊釘美元是不變的真理?

一直以來東亞的代工國家都有一個難以更改、根深蒂固的觀念:緊釘美元。原因不外乎是當
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如歐元)貶值時,若是能緊釘美元,不但可以間接地對其他貨幣貶值
來提高價格競爭力,更可以維持對美國的定價來保證自己不會被其他有貶值的國家取代。

也就是說新台幣對歐元的貶值幅度若跟美元對歐元貶值的幅度相同、甚至跌更深,那台灣的
廠商所生產的產品對歐盟國或美國而言,價格都不會因為台幣升值、兌換成外國貨幣的價格
時就變貴。而大多數經營者認為,既然生產成本是以台幣計價、出口時售價卻需要對換成外
幣價格,那台幣貶值自然可以用同樣的外幣價格換回更多的台幣價格、增加收益。

這樣直觀、欠缺通盤思考性的想法出現在生產的廠商身上,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為廠商只
能看見他們行業範圍內的事情,要求他們進行整體環境的考量並不容易。然而政府卻不能用
同樣的方式思考-特別是像台灣這樣大多數物資仰賴進口的國家。

台幣對世界主要貨幣貶值代表的除了同樣外幣價格的台灣產品可以賣掉換更多台幣外,也代
表進口的時候,同樣外幣價格的外國產品必須用更多台幣去買。換言之就是進口物價將會大
漲。

台灣因為這種貨幣波動造成損失最嚴重的單一廠商就是台灣高鐵,台灣高鐵因為興建期間欠
缺避險觀念(實在很難理解這麼大的團隊竟然會欠缺避險觀念跟能力),跟歐洲購買的設備
跟技術、服務費用都因為台幣大幅度下跌而蒙受鉅額的匯兌損失。也就是說原本估計三千萬
元台幣可以支付的貨款,卻因為台幣兌歐元下跌,而必須多支付兩成以上-畢竟那些營運資
金若沒有先做好避險,是不可能先換成歐元等待支付貨款,而是在台幣下跌的過程保持在台
幣。

在台灣的出口廠商因為政府干預使台幣下跌而獲益的同時,另一頭則有大量的進口廠商因為
台幣下跌而蒙受虧損。正常而言,進口廠商便會聯合對政府進行遊說、要求解除干預、甚至
要求政府主動拉抬新台幣。畢竟對他們而言進貨成本可是大幅度飆高,若在自由競爭市場下
,就有可能因此蒙受大幅度的損失、甚至有可能導致倒閉。

然而台灣的內需產業卻不是自由競爭市場-台灣的原物料進口事實上是形成寡占體制的。最
著名、一般大眾都能體會的就是汽車用油。一般而言國營企業通常肩負著調節物價的責任、
會將該產業的物價定價在自由競爭市場的均衡價格,以達到剩餘最大化、對國家最好的境界

遺憾的是國營企業往往存在著生產不效率的問題,然而國營企業管理者為了應付那些生產效
率低落的員工又使國營企業員工以遠低於市場平均的工作效率獲得高於平均的薪資。如此一
來便無法以自由競爭市場的均衡價格定價、而必須要以更高、甚至獨佔價格定價才能保證公
司有辦法正常支付薪資。更糟糕的是台灣的國營企業還有保證盈餘的問題,也就是必須至少
有一定程度的獲利,這造成中油更進一步把價格往上追加。

若在正常的自由競爭市場狀態下,民眾自然可以去選擇中油的競爭對手、讓價格回歸市場機
制而促使中油降價、調整成本結構或裁員等等。然而台灣的油品市場只有兩個廠商存在,因
此台塑根本沒有必要跟中油以不同的價格訂價,事實上他只需要跟隨中油定價、獲得的利潤
就是整個市場的獨佔利潤由兩者分攤,根本沒必要用更低的價格獲得更高的市佔率、但是總
利潤卻最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油跟台塑就算因為國際油價上升進貨成本上升,也絕對會
以獨佔廠商的應對方式、將所有的成本都轉嫁給消費者吸收。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進口廠商
幾乎都不會抵制台幣貶值-因為他們幾乎不受影響。

因此在新台幣對世界各主要貨幣下跌時,不但出口廠商的成本其中需仰賴進口的那一部份上
升、進口廠商的成本上升,甚至還會造成一般民眾消費者所面對的物價上升、使他們購買力
下降。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真正獲利的只有出口廠商的資本家而已,出口廠商的員工就算獲得
加薪,平均而言也只能支應國內物價的上升罷了。而非出口廠商的員工如果薪資不變,購買
力變會大幅下降。真正嚴重的問題是,台灣大多數研發用技術、設備、授權都必須以美金或
歐元計價,如果新台幣大幅度下挫時,就會使研發成本上升。但由於出口廠商在這樣的環境
下繼續保持現有的生產模式其實是獲利的,因此對他們而言與其讓研發成本蠶食成本,還不
如降低研發成本、將資金轉為提高現有的生產規模、賺取更多獲利。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廠商並不會積極提升在整個產業鏈的地位,有剩餘資金時多半用來繼續擴
充現有的生產規模。原因就在於與其承受因為新台幣長期低估、甚至逆向貶值而高昂的研發
成本,不如將資金用在擴充現有規摸就能獲得更多利潤。

簡而言之,長期受到干預低估的幣值,其實就是在拖累產業升級速度的殺手。

原先干預幣值使幣值低估為的是避免出口廠商因為升值而失去競爭力,但若是同一時間國際
物資上漲(若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貶值,其實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物資價格是會上升的),不
但僅為了出口廠商資本家這些少數人的利益而賠上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更使得研發升級的
腳步受到抑制,如此一來反而使國家深陷產業升級不順的泥沼裡。

廠商受制於環境跟生產要素價格變動而做的決策,是基於理性而為,要求他們做違反考慮基
準點的行為、在台幣走跌下繼續維持甚至加快技術升級速度其實是沒有道理的。真正該對這
樣的環境進行應對的其實是政府。

除了央行應該肩負盡可能拖緩幣值變動的速度、讓波動趨緩以外,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避免
台幣走貶時出口廠商雖然獲益、但是進口成本大漲使消費者剩餘下降、而且不論進口、出口
或本土性的廠商,研發或設備成本大增的問題。

然而干預性強迫升值並不是好方法-高估的幣值不但使出口疲憊,還會使政府的外匯準備大
幅度下降。以台灣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對獲益的出口廠商降低稅務減免、將多收的稅轉為做為
消費者的消費補貼(降低消費稅、降低國營企業的產品定價),而且為了維持出口廠商的研
發能力不至於因為幣值下挫而自行削弱,同時也對出口廠商進行研發方面的補貼。

另一方面,當國家面臨不可不升的升值壓力時,由央行干預讓升值壓力趨緩、使廠商面對的
匯兌風險降低是不錯的選擇,但並不應該完全盯死不升值。升值是可以促進整個社會消費力
增強、研發能力上升的正面力量,出口廠商雖然會因此在低階、勞力密集產業失去競爭力,
但相反地可以像美國、德國一樣產業升級轉而以高技術附加價值的產業為主。

美金高檔十多年來其實美國的出口總額一直都在世界前五以內,並沒有因為升值而萎縮。相
反地美國不再以傳統工業為國家基石,而是真正的高技術產業為主,毛利更高、獲利能力更
加,整體工資水準更是不斷上升。對照長期靠低估貨幣搶訂單的台灣,十多年來反而工資水
準僵固,而且電子業整體依然停留在高資本的代工,缺乏真正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而對於
生產規模進行的藍色補貼像是協助徵收園區、稅務補貼等等,甚至更進一步扼殺廠商進行升
級的動力。

政府不論在什麼環境下真正該做的,是針對廠商進行技術研發的補貼、獎勵廠商往產業價值
鏈更高的位置提升。相反地,對於生產規模進行的從量性藍色補貼不但容易在國際間因為自
由貿易的規定而受到傾銷訴訟,還會使產業升級的腳步趨緩、產生升級的阻力。

台灣的電子業在這二十年來,若非政府補貼的額度如此之高、撐起整個產業規模,使少數廠
商依然有提升技術水準、價值鏈高度的動力,否則其實跟台灣農業同樣都被錯誤的補貼政策
傷害產業體質。電子業的發展規模是賠上一般大眾的消費能力、賠上產業升級的速度所換來
的,看似成功的政績,其實並非政府的功勞,而是一般大眾的刻苦耐勞換來的,政府在產業
發展上反而很大一部份是一顆巨大的"擋路的石頭"。


4 則留言:

  1. 非常同意大大所言
    政府的錯誤補胋政策造就了一大堆既得利益者
    而現在這些傢伙對立法卻愈來愈有影響力了
    請問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終止這些錯事呢?

    回覆刪除
  2. 不完全同意。
    台灣進口不是只有石油一項,僅用石油一項來論證稍嫌不足,有其他產業是因為公共事業插足導致利潤很高而不在意貨幣貶值的嗎?好像沒有。各種金屬及農產品的進口,大都不是像石油這樣的特例,不能以偏概全。
    另外,高科技一部分是靠獎勵出來的沒錯,但把不積極研發怪罪到台幣貶值......這有點扯太遠了,實驗設備是能花到多少錢? 有多少是需要外購? 台積電隨便投資個廠,就要花掉多少美元,說因為研發要花掉大把美元所以不積極研發,實在無法令人信服。
    升值其實也沒什麼好,日本當年就是對美元大幅升值,結果呢,失落二十年還回不來。
    企業要的是穩定的匯率,我不奢望到匯率貶值賺錢,只要不要我今天報出去的價,一個星期後就因為匯率變動而賠本就好了,穩定的匯率,成本就好算,生意就容易做。另外,做避險是要花錢的,高鐵那種沒有避險是不應該,但一般中小企業,叫他們去避險,難啦~~,避險的成本太高了,銀行也不一定會理你,因為金額太小。

    回覆刪除
  3. 政府該做的,就是彭總裁這幾年一直在做的,穩定匯率,避免受到熱錢攻擊。匯率方面,美元就是目前的世界貨幣,我們能做的不多,大幅升值或貶值都不利於台灣。
    高科技補貼的部分,是有不公,不過若貿然提高稅賦,企業受不了就只能移走,道理很簡單,我不移,別人會移,然後我就會關門大吉。大眾電腦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政府能做的,就是在不會逼走廠商的前提之下,減少高科技的免稅,像這次的取消第30條,那四家大廠(或三家),他們當然痛,但會走嗎?不會,因為沒痛必須要出走,更何況政府還有後續的"配套"。
    另外,不能說高科技員工薪水多,帶動了物價上漲,致使一般民眾受害,若這樣說來,美國這種靠創意和高科技賺錢的國家,難道美國全國人民都靠腦袋在賺錢,當然不可能,那他們一般民眾就會受苦嗎? 好像也沒有,正是這些賺錢的產業帶動一般職業薪資也一起上漲,大家都過了比較好的日子,當然高科技的更好一些,可能好個100分來說,一般民眾至少也好個30分,不公平嗎? 那不然拿掉,大家都歸回0,有比較好嗎? 沒有

    回覆刪除
  4. 原文中並沒有高科技員工薪水多而帶動上漲這樣的論述,而是說當台幣貶值、或相對世界物價貶值(即國際物價上漲時緊盯美元)時,全國消費者將會承受因為大多數進口產業的不完全競爭、甚至接近寡佔而移轉相對多的物價上升。(我國產業的不完全競爭問題,您可以參考各方單位的統計,其實都是相當嚴重而且還在加劇的)

    匯率穩定本來就是該做的,不過台灣的情況比較接近"歡迎重貶,不歡迎遽升",多次景氣面臨危機時皆以自然迎接重貶來解決,徒然造成一般大眾的負擔。去年整年度貿易順差之所以上升,其實並不是因為出口業整體業績上升,而是因為進口項目快速、大幅度萎縮造成的。一方面是廠商縮小營業規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台幣大貶、而國際物資又大漲所造成的消費萎縮。

    至於本國貨幣對美金升值是否能夠讓國家產業快速交替?其實這看日本經驗是最準的。廣場協議後的日本廠商快速使用資金橫掃全球,從商用不動產買到電影公司,加上大規模投資高技術密集,使日本在短短十年內從類似台灣的腳色完全轉型。美國在這十多年來也是靠著極強大的強勢美金,成為世界上研發速度最快的強國-因為他們採購任何東西都極為便宜。美國的貿易赤字可不是因為升值造成的出口萎縮,而是因為消費能力強使他們有世界第一高的進口量。

    至於失落的十年的根源,主因還是這些因為升值產生的資金潮未以理智的方式投資、而是炫耀性地大肆購買房地產跟不知所以然的股票,使金融機構日後承受嚴重的壞帳-而1990年代開始又遭遇人口老化造成的結構性衰退所致。

    事實上,日幣升值讓日本在短時間內迅速升級成為技術跟高價位零組件的出口國,並使該國國民成為世界上消費能力最強的族群。

    日本確實停止成長很久了,但那是因為他們在日幣升值後,直接成為世界前三的超強國家-他一點都不需要在乎成長率8%的中國或是4%的南韓,因為南韓想要追上日本,若一直保持只靠弱勢韓圜搶單的戰略,至少還要二十多年,而在那之前南韓就會先遇上日本曾遇過的人口老化衰退產生的結構性問題了。

    若永遠牽就出口廠商、只知維持低檔新台幣,那台灣就永遠跳不出代工奴隸的宿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