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所謂課富人稅的問題,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否開徵的議題又浮上檯面-這當然是假的, 真正的原因是現在的新任財政部長劉憶如正是當年宣布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台灣股市狂洩的郭婉容女士的女兒。開玩笑到此為止,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理由,就是為了"富人大量依賴證券所得牟取暴力,社會不公"這種基於公平正義的理由。
一般而言財政學上認為的經濟學式的公平分為水平平等跟垂直平等。垂直平等的意思比較簡單,就是富人應該要繳比窮人多的稅,至於應該要多多少則沒有明確定義。水平平等的意思就是,同樣的所得收入,應該要繳一樣的稅。我們在這邊不討論這兩個原則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專注於討論在這兩個原則下依然會出現的問題。
證所稅-也就是以證券交易價差所得為課稅對象的資本利得税之所以被重視,就是因為一個完全依賴證券交易所得來過生活的富人,除了交易稅(非常低)竟然可以完全不繳一毛稅。如此一來就會出現極高所得的人反而繳的稅遠比一般受薪階級低的垂直不平等現象。因此對於這種垂直不平等現象感到憤怒的民眾,就會支持課證所稅。
我們在這邊由最簡單的固定稅率資本利得稅開始出發:不管怎樣只要有價差所得,就依此課固定的稅率。有趣的是,為了解決垂直不平等問題,資本利得稅會產生很多有趣(對民眾而言可能不該稱作有趣)的新問題。
第一個就是證所稅會造成可笑的水平不平等問題。想像一下有兩個人,所得都是四萬元,從事一樣的工作。可是一個很認真存錢,每個月都存下來投資股市;相反地另一個人仗著家境不錯不必為將來打算,每個月都把四萬元花光。如果課徵證所稅,顯然認真存錢的那一個,
會被課徵額外的稅負。
但他這筆額外的證券交易所得,事實上是他犧牲自己消費的權益,並且蒙受風險才獲得的。投資證券沒有穩賺(也就是真正地無風險套利是難以被證明的),實際上他是承受損失的疑慮,甚至中間曾經被軋爆過別的股票賠了一堆錢,才好不容易賺到錢。他額外付出了許多成本跟代價才獲得這些額外收入的事實被無視了。
另一方面,由於他收入額外增加了,證券交易所得讓他下個月收入跳到五萬元的水平,如此一來以水平公平的原則,他繳的稅應該要跟其他所得五萬的人一樣才是。但很遺憾地是,如果證券交易所得稅採取獨立課稅,並不跟其他的薪資所得一起合併計算稅率,那大多數的情況下這個人繳的稅都沒辦法達到水平公平的境界。
而最糟糕的現在才來。以1970年代的美國為例,在那段時間實現的證券交易所得,只要不夠高可以說毫無意義。把錢存下來投資股市的投資人,賣掉股票實現價差所得之後,往往發現根本被通膨吃掉。股票持有三年漲了20%,結果那三年通膨也剛好是20%。這時候政府卻說要對你的價差所得課稅,那這個人便無辜地被多扒了一層皮。這,公平嗎?更悲慘的是,為了把資本利得稅的稅制修正成不會有上述問題,依然會產生新的問題。
比如說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這人可能虧損過才賺錢,卻只看他賺錢的部分課稅是不公平的。那麼我們可以考慮讓投資人把證券交易虧損與獲利的部分相抵,只計算淨稅額,並且老是投資失利的投資人,虧損額度可以累積跟未來的所得對消,這麼一來似乎就公平一點了。但先不考慮又會有人說這樣是在體恤資本家這種說法,這種設計對某種類型的投資人而言是極佔優勢的設計。
對於完全無槓桿的投資人而言,就是單純地加總計算所有的虧損跟收益而已。但是對於具投資槓桿的投資人而言,承受同樣的虧損的過程中,他們投入的資金並不對等。也就是說他們放棄了比較少的無風險所得(拿現金作證券投資的機會成本),卻可以有一樣的損益。事實上他們的投資報酬率要高得多,對投資人而言投報率才是重點。他們用較少的成本獲得同樣的收入,這是水平公平定義上的瑕疵-也就是只看所得的絕對值相同就應該課一樣的稅, 並不管中間投入多少成本跟辛苦。這個例子是說明槓桿投資者較佔優勢,但若考慮槓桿投資者可能作較多功課跟犧牲精神上的壓力,那又可能逆轉了。這樣公平嗎?
而若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我們把證券所得跟其他所得一起合併計算稅率課稅,一樣會出現一個辛苦開刀收入二十萬的醫生,跟靠投資股票的專業股民,課一樣稅的問題。在水平公平那樣簡化過度-對左派而言簡化過度,對右派而言太多嘴-的原則下,同酬不同工卻課同稅的不公平問題依然會加深。但不接受這個不公平的問題,也就解決不了前面的不公平。
最後若是我們作了通膨調整-那就完蛋了-通膨是經濟學上的死胡同(至少現在是死的),只要使用通膨調整的數據,就注定變成可悲的數據。不論拿哪一種通膨調整因子,都會因為股民的性質不同,因為這種社會的異質性產生可笑的不公平。
比如說對有錢人而言他們面對的消費是跟通膨脫鉤的,主要是跟上流社會的景氣與風氣掛勾,遊艇很多人買的時候價格就會貴起來,相反地因為聯準會這票央行大印錢造成的真正的通貨膨脹,他們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他們的消費成本中主要成份都是跟市場脫鉤的勞務服務,在金字塔端蕭條的時候,價格反而是下降的。這樣公平嗎?更不要說對不同消費需求的人而言,面對到的通貨膨脹根本也就不一樣。怎麼做都還是存在不公平,而且變成更難解決的不公平。
那麼應該為此放棄證券交易所得稅嗎?這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原有的不公平:有所得卻不課稅
簡陋稅制的不公平:明明消費能力下降還被課稅,額外付出代價卻無法被考慮,虧損不能抵稅。
補強後稅制的不公平:同酬不同工卻課同稅,以及富人在大寬鬆貨幣政策下可以被少課稅(甚至是在購買力大增的情況下少課稅)
這三者,對我們而言,究竟哪個比較公平呢?覺得哪一個公平就支持他,進而能使社會的絕大多數人感到較公平,則是我們唯一能期望,哀傷而較公平的結果。
另一方面,外資在不斷賣低的過程中,必然會承受流動性問題帶來的跌價損失,但他們撤離以後就賺不到以後的漲價所得。簡單來說,把期間拉長來看,撤資的外資將是唯一的損失者,可以說活該死好。對於本國的投機性投資人而言,短期的投資損失我們可以用上面說的投資損益合併計算後課稅,來彌補他們,這也是"落跑"的外資永遠享受不到的優勢。
總合這兩點來看,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股市暴跌,根本是好事情,再歡迎不過了,能藉此趕跑短視近利的投資者-不論是不是外資-對於台灣股市而言都是好事,剩下的都是較有長遠眼光的投資人,才是長多的利基。拿股市會一時之間暴跌來反對課徵證所稅,是極為愚蠢失智的論點。
總而言之,是否要課徵證所稅,甚至擴大到其他的資本利得稅(比如房地產交易實價課稅)的議題,重點是在於要接受哪種不公平,並且如何將不公平修改成對社會更好的形狀。用愚蠢的方式反對,或是用愚蠢的方式支持,或是用洗腦的方式爭取支持,對這個社會而言都不會有長遠的好處。
我一直以為,交稅的行為等同於購買服務
回覆刪除證交稅之所以要課徵,是因為證交所提供了一個較為透明及公平的交易環境,以及較為詳細的資訊,讓小老百姓用小錢就能投資當老闆
也就是說,我完全搞不清楚證所稅是為了買了什麼服務所付出的
相較之下感覺比較像懲罰,或是被同事發現中樂透然後凹請客的感覺
也許你認為政府對於經濟永續地正面發展沒有幫助
刪除若是如此,你就會不知道證所稅是為什麼而付出的
另外,證交稅不是因為證交所提供市場服務而課徵的
統酬不同工課同稅,世界各國都如此吧!
回覆刪除完全不看你的職業,建築工和工程師如果領一樣薪水就得繳一樣的所得稅。
1. 交易稅過低
回覆刪除2. 政府從不抓內線交易(這才是違反公平正義的地方)
所以人民才想用證所稅來彌補1.2.的不足
版主大概又要說
應該去要求政府落實執法,取締內線交易啊
請教版大不徵收入稅
回覆刪除而以消費稅為主的看法
証交稅用百分比計算, 其實這是佣金.
回覆刪除講的真的非常棒!!
回覆刪除我個人是支持2 簡陋稅制的不公平
路過者...一開始看的時候,我以為這篇只是抱怨文...
回覆刪除可是越看越同意版的說法,受益良多。
這樣的課稅方式確實會讓大多數人莫名其妙地被徵稅,對於懂這稅收制度的人,才能保護好她的資金~
至於公平不公平,我認為課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只是人民要知道該如何(逃稅?)或是有效的運用資金?
況且政府也需要人民的支持,不太可能下一些很爛的決策,會下這稅,原因多在於提供國家的資金,而非社會平恆面吧......
回到不了解課稅的人民上,是否人民會被目前的經濟局勢嚇到,而開始長期的儲蓄?造成無所謂的賦稅?
至於上面幾樓說道"內線交易"是在說哪方面的呢?如果就一個企業並且還未上市之前的投資家來說,基本上就在初級市場中賺到一堆不必被課稅的錢......這確實是不太公平的思考,可是這卻是企業中的一環,政府也無法干涉,除非是交易過程中有些司法問題,這方面我還不了解。
---------------------------------------
至於最後關於外資的問題,我覺得是完全正確,這樣的跌股確實是提高投資報酬,甚至還有一堆企業爭相到國外上市,而台灣這幾年開始搞IPO的企業都慢慢出來了,是不是對於財務的控管大家有更進一步的認知,還是盲目的跟著市場趨勢呢?
我是剛接觸金融體制的新人,看了一堆論點,越看頭越痛,原來我以前所知道的東西,完全只是被扭曲的皮毛罷了(?),漫肚子問號~
也感謝你辛苦的論述,說得非常好~不過看起來好兇XD
我能分享到google+吧~~謝謝